正文 父親的“三字經”(1 / 2)

父親的“三字經”

美文臻萃

作者:李翔

時光在飛逝,歲月在遠行。

一晃,離開父母身邊已經快30個年頭了。盡管許多往事早已從記憶中慢慢褪去,成為再也撿拾不起的“過去時”,但是,父親教誨我的“三字經”,卻始終銘刻在心田,成為鞭策我、影響我一生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更值得咀嚼的是,隨著時事的發展和環境的變換,我愈發覺得她的意味深長和彌足珍貴,讓我久久難忘,並將思想深處的堅守,向行為舉止的表現自然升騰而來,指引我朝著正確的人生航向闊步前行,且執著而堅定。

我出生在東北黑土地上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由於家境貧寒,加之理科成績不好,21歲那年,正在上高二的我,主動要求輟學回家務農。

是年秋天,國家征兵。父親看我實在不是幹莊稼地活兒的料,便動員我去參軍報國。臨行前的頭天晚上,父親把村裏小學校的赫校長請來,對他說:“我給華子(筆者乳名)買了個筆記本,想送給他幾句話,可我沒文化,不會寫啥,你幫我在上麵寫幾個字吧。”

“想寫什麼你隻管說,把意思說清楚就行。”赫校長是個文化人,寫字、作文對他而言不算是難事。

父親終歸是因為讀書少,加之連生產隊的小組長也沒有當過,說話顛三倒四的,有條有理自然談不上了。好在赫校長善於歸納總結,很快弄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說:“你是想讓兒子參軍後做好三條,一個是要對黨、對祖國、對領導忠誠,不三心二意;另一個是要努力工作,力爭上遊,不混日子,在隊伍上成為有用之人;再一個是遵守紀律,不犯錯誤,對不對?”

“對!對!我就是這個意思。”父親知道我在文學上有點“研究”,便對赫校長說,“你給孩子整兩句詞兒寫上,讓他受受教育。”

赫校長斟酌一番後,揮筆在筆記本扉頁上寫道:

吾兒華子參軍贈言勉勵

忠:要對黨忠誠,對祖國忠誠,對領導忠誠,對人民忠誠,凡事一心一意,絕不三心二意,能夠早日加入黨組織。

中:要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多出成績,成為部隊建設的中堅力量、有用人才。

鍾:要嚴於律己、遵紀守法,潔身自好,做到警鍾長鳴、警鍾自鳴,不犯錯誤。

父親:李德永

1987年11月20日

父母都不識幾個字,赫校長便把寫的內容一字一句地念給他們聽。

父親雖然沒啥文化,但他會背誦幾句《三字經》,且知其道理。父親很嚴肅地對我說:“咱也叫‘三字經’,你要記在心裏,不能瞎了爸爸的心思。”

就這樣,懷揣著父親的諄諄教誨、牢記著家人和鄉親的殷切期望,我這個從未穿過皮鞋、從未進過澡堂、從未帶過手表的“鄉巴佬”,走出偏遠的大山,走進了綠色的軍營,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

八十年代末的軍營,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訓練條件,都無法跟今天相比。特別是我所在的連隊,因為各項工作始終在團裏“打狼”,屬於那種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的一類,被全團官兵戲稱為“老太太三連”。

在這樣的連隊當兵,戰友們大都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情緒,混著過日子、盼著早複員,似乎成了每個人心中唯一的“念想”。而我的日子卻過的有滋有味,沒有軍事訓練、政治學習和生產勞動的時候,我不是捧著參軍時帶來的初高中課本自學,就是琢磨著向《解放軍報》、《前進報》和駐地的報紙寫稿子。尤其是連隊交給的每項工作任務,我都一絲不苟地去落實,得到了連隊幹部和戰友們“忠誠老實、積極肯幹”的評價。

當兵剛一年出頭,團裏的報道幹事發現我“肚裏有點墨水”,喜歡往報紙上投稿,就把我推薦給師裏報道組,成了一名戰士報道員。到了大機關,距離大領導近了,慢慢地我的眼界開闊了,見識也長多了,寫報道的水平也日漸提高了。特別是政治思想素養有了較大提高,對“為什麼要當兵”、“當一個什麼樣的軍人”等,有了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認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了質的飛躍。

辛勤的耕耘換來了收獲的喜悅。當兵第二年立功、第三年入黨、第五年從士兵直接提幹,並在參軍不到十八年時,走上了作戰師組織科長的崗位,成為一名副處級領導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