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散之後,老道士帶小道童回房後,繼續傳授太一感應篇。這太一感應篇本是聖人成道之悟,專修神魂,分外奇特,被盜天門開山祖師梁尚真君無意間得到,修成之後,縱橫四海,如虎添翼,當即列為盜天門鎮派仙法,門下三徒,皆有所授,然而梁尚飛升後,盜天門突遭圍攻,三大門徒俱衛派身亡,神消魂散,之後代代傳人,雖有緣接觸,奈何沒有靈根,隻學個四不象,神魂再強,也不能凝結神識,無法深悟其中奧妙。不曾想,一萬多年之後被小道童重新習得,機緣二字,當真是神妙奇異。若非懷藏太一感應篇這等仙決神法,盜天門怎會在梁尚真君飛升之後突被圍攻,險遭滅門之禍,幾乎斷了傳承;若非盜天門萬載蟄伏,代代門人恪守傳承,無一善終,怎麼會有小道童今日之福。
小道童對此種種是非,一無所知,隻是依老道士傳授,揣摩要義,三五遍後,盡數明了,便按老道士的吩咐,盤膝坐於榻上,五心向天,運轉心法,開始修煉。太一感應篇雖神妙無比,但大道至簡,大巧不工,隻有外擴、內斂兩法,外擴是修神煉魂,逐步壯大,擴伸外延;內斂則是千錘百煉,不斷凝結,愈壓愈是純粹厚重。擴之絕頂方始斂,斂至極致複回擴,一擴一斂是為一轉,擴斂循環,無窮無盡。
小道童修出氣感後,耳目感應本就異於常人,修煉這太一感應篇,功效尤佳,初次行功完畢,已近子時,但小道童毫無半點困意,雙目一睜,猶如黑夜燈火、星光閃耀,神采奕奕,放眼看去,屋內桌椅床櫃,清晰明了,絲毫不受夜色影響。屋外暗藏軍士的呼吸聲隱約可聞,來回傾聽數次,卻發覺隻有兩人矗立院門口,其餘十幾人均不見了蹤影。
老道士見小道童修煉完成,便從躲椅起身說道:“徒兒,時間不早了,為師要出去幹活了,你早點休息,明日一早還要晨練呢。”
小道童嚷嚷道:“師父,徒兒不困,帶徒兒一起去吧。”
“不行,你才學藝三年,沒有出師,不能出活的。你若閑著無事,可查看本門傳承玉簡,多了解一下門派典故曆史。”
“師父,這傳承玉簡怎麼用呀?上麵又沒刻字,徒兒怎麼讀?”
“這玉簡是修真之物,你將之貼在額頭,把靈氣注入其中,以靈氣為媒,心神感應,自然就能看到詳情。”老道士說完就換衣潛行而出,小道童依著老道士的教導,取出玉簡,貼於額頭,斂心靜氣,運轉心法,靈氣外放,一絲絲投入玉簡當中,心神投入,一段段文字漸漸顯化在眼前。
“第五百六十六代傳人燕李三命祭留言,傳位於王金泉,期冀我盜天門早日中興,光宗耀祖。”
“第三百三十七代傳人胡車子遺囑後人,受恩師教導十五年,顛簸流離二十年,盜貪官六十一戶,流落狄戎一域,今傳位於史錢,希冀我盜天門有朝一日重回封元,威震四海。”
“第一百四十九代傳人東方碩遺言,畢生擇徒九人,授業三十年,無一有靈根,愧對祖師爺,今傳位孫行空,祖師爺保佑我盜天門早日收到靈根之徒,重歸修真一脈。”
……
一行行光字記載著一段段曆史,年幼的道童現在還理解不了字後的沉重,但也少有的莊重起來,一句句往下讀,越往後越是久遠,但由於年久時長,從第二百代開始,字跡逐漸模糊,到了第一百代傳人,已難分辯,至於前五十代傳人的留言,則變成了點點墨跡,不知其義。留言之後則是三篇法決,正是小無象決、太一感應篇和斂息決。小道童修習小無象決三年,對功法早已倒背如流;太一感應篇也已掌握,隻餘斂息決沒有學過,這下看到法決,立即研讀參悟。這斂息決雖然隻有數百字,是三篇法決中最短的,但分外生澀、佶屈聱牙。小道童來回讀了幾遍,還是不入其門、不知其義,加上頭暈腦漲,便沉沉睡去。
次日一早,小道童醒來時,恰好看到老道士在院中,將一條枕頭遞給了王前,言為今日之禮。王前接過枕頭後,急忙吩咐人給燕軍主帥送去。一天過去,別說攻城,就連燕軍的影子都沒看到,王前派探騎出城四處巡查,結果發現燕軍連大營都沒有出。一日無事,幾人談天論地,分外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