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象
思想者
作者:陸胤龍
氣者,象之根本。有什麼氣,成什麼象。
象者,氣之外現。外“象”多為內“氣”所主。
因此,欲除惡象,當先止產生惡象之邪氣。
遍觀當今因邪氣而生之惡象,有兩種我印象頗深。
其一是“缺少信任”之氣蔓延,滋生冷漠之象。君不見,汪小菲與大S大婚,兩人承諾將所有收到的禮金捐給慈善機構。婚禮完畢,此事似乎便沒了下文。有好事者窮追不舍,請汪小菲拿出捐款證據。汪不得已,拿出了兩張共500萬元的收據,這才消除了好事者們的懷疑。事後,汪無奈地說:“我本想悄悄做些好事,沒想到反遭質疑。”
不隻汪小菲,陳光標高調行善之舉也屢被質疑。深圳機關公務員免費為行人擦鞋的舉動,社會上肯定之聲尚未落地,質疑之聲早已四起;而對於北大校長周其鳳在母親生日時跪母拜壽的行為,亦是褒揚之聲剛至,非議之聲旋起。這一切都讓人感到,這個社會似乎真的陷入了一個“全民質疑”的時代。
這些人是否真的有作秀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但其出發點顯然包含著希望通過一己之力,讓更多的人行動起來,響應善舉,但為何適得其反呢?究其根源,當是“缺乏信任”之氣所致。這種邪氣,會讓擁有向善之心的人因畏懼傷害而裹足不前,也會讓整個社會逐漸滋生、慢慢呈現出一種冷漠之象。
其二是“無理智”之氣彌漫,催生混亂之象。“釣魚島”事件在國內引發有良知的中國人的憤慨。遊行、抵製日貨的行為確實可以彰顯愛國之心,這種正氣值得肯定,如果它能一直充盈天地,便可以使我巍巍中華呈現一種偉岸、浩然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此過程中,一股不理智之氣逐漸彌漫開來,於是在某些地區便催生出混亂之象:一些日係車被砸、部分門店被衝擊,更有無辜車主被打傷……如此行為,引得日本媒體幸災樂禍地稱中國抗日陷入“暴徒化”,並預測中國社會將陷入動蕩。試想,如果這些愛國人士能克製住非理智之氣,理性愛國,那麼,這種混亂之象還會出現嗎?
可見,要想徹底止邪氣、除惡象,第一要務便是培養國人的“浩然之氣”。
孟子有雲:“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心中充盈此氣,便能具備豁達光明之胸懷,便能心無雜念、心無惡念,更能秉持正義、恪守善念。這樣,無論是觀人還是行事,就不會以懷疑之眼光、猶豫之心態處之了,那種不信任之氣也會因缺乏生存空間而消遁於無形,社會之清朗、向善之象便會沛然而成。
學會製怒,培養“衝融氣象”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覷。記得《曾國藩家書》中說:“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淡衝融之趣。”其實,為人處世也是如此:具備“豁達光明之識”,讓我們心胸開闊;擁有“衝融恬淡之趣”則會讓我們憤怒而能克製,感性又不乏理性。當每一個個體都能通過文明有序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或激動之情時,社會上的無理智之氣、非理性之象便會飄然散去,社會之文明、進步之氣象便會蔚然而成。
氣隨象行,象因氣生。二者皆善,新氣象必成!
(指導教師 龔裕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