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複電給羅斯福,堅決拒絕給予史迪威任何軍隊的指揮權,聲稱不僅不信任史迪威,對他的軍事能力也毫無信心。他認為史迪威雖然收複了密支那,但是對於幾乎失去整個華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史迪威致電馬歇爾,認為他與馬歇爾矛盾僵局的症結在於蔣氏無意作出任何自願的軍事努力,要求召回他隻不過是蔣氏的拖延策略。
赫爾利就蔣氏與史迪威之間的矛盾致電給羅斯福,他認為蔣氏對與史迪威謀合作,史迪威對蔣氏則是謀屈服,而史迪威的錯誤,是想屈服一個革命家。如果美國繼續地支持史迪威將軍,則將會失去蔣氏,甚至還可能會失去中國。請羅斯福派與蔣氏能夠合作的年輕將領來華。
羅斯福致電蔣氏,決定正式宣布召回史迪威,並針對蔣氏指責史迪威反攻緬北得不償失進行辯護,宣稱反攻緬北是由英美聯合參謀委員會作出決定並得到丘吉爾和羅斯福本人批準的,完全是為了維護了中國供應線所必須進行的戰爭。
蔣氏表示他個人對****的觀點已經完全的改變,但是部下們還不明白。國共合作之後,****應取得合法的地位,有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在軍事領導機關中也應該有****黨員的參加,分配軍用物資也不應該偏於哪一個黨派。蔣氏同意到延安政府和毛氏會談,求得雙方合作的基礎。最後蔣氏、毛氏兩人見麵,發表了宣言,實現了國共合作。
赫爾利謁見蔣氏,轉達羅斯福最後決定召回史迪威的電報:“我現在頒發命令,將史迪威自中國戰區召回。”
史迪威接到馬歇爾來電,獲知召回他的命令已經下達。史迪威約見美國的記者,向他們介紹了圍繞著指揮權的問題與蔣氏鬥爭的經過,他斥責蔣氏,從來就不想攻打日本,這一場戰爭中每次犯下的大錯誤都可以直接從蔣氏那裏找到根源。
蔣氏派軍事委員會一位官員向史迪威授予青天白日勳章,史迪威透過一位美國官員表示拒絕接受。史迪威向蔣氏辭行,蔣氏對史迪威說道:“餘不能與君共事到底,殊為無上之遺憾,但我們二人之性格各有所長,不如分地工作,互展其長,繼續為打倒共同的敵人而努力。”
羅斯福對記者說:“史迪威與蔣氏的意見不合,蔣氏要求撤換史迪威,美國政府不能不答應。”
《紐約時報》評論:蔣氏與史迪威之間的矛盾與鬥爭,認為史迪威是在中國最優秀的戰地指揮官。他們之間的是積極對日作戰與囤積美援物資用於反攻內戰的矛盾,召回史迪威將是一個垂死的腐敗政權的政治勝利。
*****
劉雲樵問道:“如果日軍這時候攻擊長沙,那長沙的處境不是很危險?”
方先覺說:“恐怕這一個惡夢就快要來臨了,聽說日軍為了孤注一擲,進行了周全的後勤準備。先是改組在中國的航空兵團,單是飛機作戰的油料,就有半年的儲量,彈藥的儲量多達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