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呂氏春秋(1 / 3)

鹹陽南門東側的車馬廣場,大大地熱鬧起來。

厚實城牆下立起了一道兩丈餘高的木板牆,從城門延伸到車馬場以東,足足兩箭之地。

木板牆上懸掛著一幅幅白布,從兩丈多高的大板頂端直至離地三尺處,匹練垂空,壯觀之至。最東邊第一幅白布上,釘著四個鬥大的銅字——呂氏春秋。

旁邊白布還豎著一道木色板塊,上方紅字大書:呂氏春秋求下斧正,改一字者賞千金!

如此奇觀,人如同潮水般湧聚起來,圍成人牆,眼睛齊刷刷看著中間大案旁衣著華貴的士子,不斷高聲地宣示著:“我等乃文信侯門客,專一督察正誤之功!大著求錯,如商君徙木立信。無論何人,但能改得一字,立賞千金!”

立賞千金,眾人被這數額震驚,紛紛大聲道:“文信侯夠大氣,如此厚賞比商君更甚。”

更有的則屏氣凝神,盯著城牆上的白布,恨不得立馬找出錯誤漏洞。

人越來越多,呼朋引伴,不消半個時辰,整個廣場聚集秦人,甚至有的山東六國商賈也放下手中生意來看個熱鬧。

隻要明眼人都不難看出來,秦國國相呂不韋正在效仿商君之典。

而昔年商君變法強秦自徒木立信始,如今此舉或許也是一場巨大變革的根源開始,未來勢必影響整個下。

其中人群中不乏智者閃爍慧光,進一步思考呂不韋此舉背後之意。

秦國國相呂不韋手掌大權,就算變革也無需如此,而今這般推行,或許是想利用彙聚滔滔民意倒逼朝野整個反對勢力,而在秦國有資格,有實力反對國相的也隻有年齡漸長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反對呂不韋?對立?不和?

頓時被心中這個想法嚇了一跳,人群中幾人悄無聲息的後退,但這完全不影響廣場火爆場麵。

氣氛轟動熱烈進行,突然,一個布衣整潔的識字者跳上了一個石礅,人海頓時肅靜了:“諸位,在下念它幾篇,改它一字,平分賞金如何?”

“好!”人群哄然喝了一聲。

布衣士子一回身,指點著白牆大布銳聲念了起來:“這是《貴公篇》,雲:昔先聖王之治下也,必先公,公則下平矣!……下非一人之下也,下之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高論!好!”人群中一片掌聲喊聲。

“改得改不得?”

“改不得!”萬眾一吼,震動地。

氣氛愈發熱烈,布衣士子又連連指著數片白牆,皆是引來一片喝彩,秦人大感經意高明,完全是不刊之論。

幾位早早退去的士人遠遠看著這一幕頭皮瞬間發麻。

不怕《呂氏春秋》是華而不實的文章,就怕它是聖賢經典,治國大論,博得人心看來這不是變革根源開始,而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風暴。

風暴在無聲醞釀。

而關於《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的種種傳奇則在秦國瘋傳,短短半個月時間就鹹陽城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的甚至傳到山東六國士人耳中,引來入秦觀瞻。

秦國一向文華薄弱,何來煌煌盛典?

但當心高氣傲的大家走至鹹陽,無不心頭歎服,“《呂氏春秋》,王道之學也!非法,非墨,非儒,非道。亦法,亦墨,亦儒,亦道。”

其間有人問之:“既是百家,又非百家,文信侯之學可為哪家?”

“無門無派,或可稱為雜家!”

這番對答不知從諸子百家中那一派大賢口中流傳出來,但在秦國傳播極為廣泛,更為《呂氏春秋》成為新學的風尚添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