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觀察指標
1.3.1 疼痛控製情況 根據疼痛分級標準[8]將疼痛分為4級,其中0級為無痛;1級為有疼痛但尚可忍受,睡眠不受幹擾,且能正常生活;2級為不能忍受的疼痛,需要服用止痛藥物,嚴重幹擾睡眠;3級為不能忍受的劇痛,不僅需要止痛藥物,嚴重幹擾睡眠,還可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心慌和出汗等植物神經紊亂或被動體位。
1.3.2 焦慮程度的評估 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9]評分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在入院當日和入院後2周各進行1次測評對比,全過程均由4名經過培訓的護士同時完成以避免技術性誤差。
1.3.3 采用SF-36量表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估 SF-36量表主要包括11項36個問題,包含健康總體自評(GH)、生殖功能(RP)、機體疼痛(BP)、生理功能(PF)等4個生理健康維度(PCS)和精神健康(MH)、社會功能(SF)、活力(VT)、情感職能(RE)等4個心理健康維度(MCS)。每個維度的得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則生存質量也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經過臨終綜合護理幹預2周後,觀察組患者的疼痛分級為1級5例(16.67%),2級15例(50.00%),3級10例(33.33%);對照組患者的疼痛分級為1級1例(3.33%),2級10例(33.33%),3級19例(63.33%),表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低於對照組(P=0.0396)。
2.2 兩組患者焦慮情緒和生存質量的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SAS評分和SF-36分無明顯差異(P>0.05),經綜合護理2周後,觀察組患者焦慮程度較前減輕,SAS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降低(P
3 討論
惡性腫瘤仍是當前醫學上難以逾越的難題,發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療困難,死於惡性腫瘤的患者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由於許多腫瘤患者初診時已是晚期,無法得到根治性手術,患者生理和心理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生存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通過姑息治療和人文護理,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10-13]。
近年來肝癌發病率明顯上升,在我國消化道腫瘤中占第二位[1,2],研究表明肝癌患者相對其他消化道腫瘤患者,麵臨更加嚴重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麵等方麵的問題,生存質量更差,這可能與肝癌晚期患者因癌細胞擴散而治愈率較低有關,患者常常遭受癌痛、胸腹水、黃疸及惡液質等痛苦,生存質量得不到保障。因此臨終前提供全麵身心照顧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生存質量,讓患者安詳而有尊嚴地到達生命終點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單純依賴藥物對晚期肝癌患者的護理已經成為曆史[14-16], 臨終綜合護理幹預充分體現人道主義關懷和以人為本的醫學理念[17-19],在腫瘤鎮痛三階梯用藥的基礎上給予綜合疼痛護理和全方位的心理護理幹預措施, 進一步加強患者對癌症晚期的認識,促進其對自身悲觀負性情緒的合理釋放,可有效減輕晚期患者心理負擔,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