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人生對什麼都不要過於苛求(1 / 1)

人生活在這個大幹世界上,需要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需要與朋友友好相處,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通俗地說,必須用善良的心來對待一切,必須時時檢點自己,也就是要嚴以律己。同時,對待朋友要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就是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能興國。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王朝裏最為開明的君主之一,他為人處事以善良慎重為準則,他在哀悼魏征時說:“用銅作鏡,可整衣冠;用古作鏡,可知興替;用人做鏡,可明得失。”在貞觀十三年說:“外絕遊觀之樂,內去聲色之娛。”正是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才得到百姓的敬仰和國家的昌盛。嚴以律己,可使朋友從中感受到你的誠實和忠誠,也感受到你的為人。所以,很容易與朋友友好相處。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人心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物質的誘惑,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撥弄,往往使人良心失落,失落了良心,怎能與朋友相處?對待朋友需要的是良心,對朋友要“寬”。怎樣才能算是寬以待人呢?

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來要求朋友。生活在大幹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任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朋友與自己一樣,不能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朋友的所作所為,要承認朋友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改變別人,這樣也是徒勞的。

不可吹毛求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長處。《論語·陽貨》中有“寬則是眾”的思想。《論語·微子》中周公曾對魯公說:“無求備於一人!”

不要怨恨朋友。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