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業態更迭中新生?
卷首語
作者:王晨
沃爾瑪剛進入中國的時候,老外親自來給第一批本土員工上課,出了一道題:商超門店銷售額取決於客流量和客單價,如果我們隻有一筆錢,隻能用於提高這兩個變量中的一個,應該選哪個?
所有的學員都選擇了搞大客流量。
正確答案是:提高客單價。
老外的理由很簡單:客流永遠是會被分流的。
是啊,你能阻止對手在你對門開一家新門店嗎?你能阻止邊上出現一家專業店嗎?你能阻止王健林隔街建一個萬達廣場嗎?你能阻止馬雲搞完淘寶再搞天貓嗎?
客流終究會被分流,這是渠道商必須認清的現實。
實際上,在商業史上,客流不斷被分流的曆史,就是零售業態不斷細分的曆史,就如同消費品不斷細分一樣。從雜貨店,百貨商店,綜合商超,專業店,到購物中心,折扣店,便利店,再到電商,每一次新的零售業態湧現,就對應著一次客流被分流。
在電商之前,上一次分流大事件,無疑是專業店對綜合商超的分流。再往前,則是綜合商超對批發市場、雜貨店和百貨店的分流。綜合商超是雜貨店殺手,專業店則被稱為品類殺手,他們對前任業態的殺傷力可見一斑。
當然,前任也不是吃素的。積極也罷,被迫也罷,都做出了各種調整。比如沃爾瑪作為大型綜合商超,就拚命開店,然後用巨大的采購規模,在某些品類上寧可不賺錢也要發動超低價格戰,以此對抗專業店的分流。
雜貨店則調整商品結構,把自己往便利店方向轉型,也站住了市場的一角。
如今,商業史上最大的分流事件擺在我們這一代人的麵前—電商。電商的低價衝擊幾乎是毫不講理的,其力度遠遠超過前幾代的低價業態更迭,把它稱作所有產品零售業態的殺手毫不為過,估計目前隻有奢侈品還能幸免於難。
更要命的是,電商還不是一個簡單的低價業態,它本身還有傳媒和娛樂屬性,絕非綜合商超衝擊雜貨店那樣簡單,它在生活形態和消費形態上對顧客的改變,遠超老業態。
老業態隻能坐以待斃嗎?
還記得雜貨店是如何在商超的巨大壓力下轉型的嗎?它們變成了便利店:距離更近,選擇更少(針對選擇困難症),結賬快速。為了這些好處,顧客可以忍受貴一點的價格。
電商有諸般優勢,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就如同一個顧客,既會在7-11買口香糖,也會到沃爾瑪大宗采購。消費者有各種需求,組合好,一樣能穩住客流,保住生意。
當然,認清自己的曆史地位很重要。蘇寧、國美都在一些城市關店。當主角的時代既然已經過去,就不要不滿足於新時代隻給了你個配角。總盤子縮小不一定就是壞事,控製好成本,一樣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