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還確定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針。八大製定的路線和提出的許多新方針是正確的,八大前後黨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了良好的開端,並取得了初步的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成果。但是,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探索過程,當時麵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鬥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黨在這兩大問題上一度發生嚴重失誤,在階級鬥爭問題上犯了擴大化的錯誤,在經濟建設上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這兩方麵又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嚴重曲折,出現了反右鬥爭擴大化、“大躍進”直至“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召開過兩次全國代表大會,即九大和十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的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對毛澤東思想的時代特征概括有誤,說“毛澤東思想是在帝國主義走向全麵崩潰、社會主義走向全世界勝利的時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顯然是不準確的。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的黨章總綱對黨的指導思想的表述,同九大一模一樣。不過,刪去了關於毛澤東思想時代特征的那段話。
1977年8月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的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黨堅持反對修正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世界觀。”葉劍英在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強調指出:我們黨隻有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才能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四人幫”妄圖從根本思想上擾亂我們黨。他們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大搞修正主義,唯心主義泛濫,形而上學猖獗。針對這種情形,在“總綱”指導思想一段中,增寫了“黨堅持反對修正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大會宣告曆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重申在20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任務。但這次大會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因而沒有從根本上著手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十一大雖然沒有完成“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製定新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但鄧小平重新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並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對中國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後黨和國家曆史發展的偉大轉折,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通過撥亂反正,黨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了正確地認識建國以來黨走過的曆史道路,科學地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從根本上糾正“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於1979年11月開始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決議》恢複了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麵目,將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與他的正確思想加以區別,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關於政策和策略、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關於黨的建設等方麵,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麵,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決議》莊嚴宣告: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決議》對建國以來的一係列重大曆史問題作出正確的結論,並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決議》還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這些,對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決議》的通過,標誌著黨完成了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任務。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聽取並通過胡耀邦作的《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的報告,通過了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新黨章清除了十一大黨章中“左”的錯誤,繼承和發展了七大、八大黨章的優點,係統地總結了曆史上黨的建設的經驗和反映了黨的現實生活的要求。首先是有了一個內容比較充實的“總綱”。它比較完整地、簡明扼要地概括了黨的性質,黨的指導思想,黨的長遠目標、當前目標,黨在國內國際方麵的基本政策等等。關於黨的指導思想,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黨章條文中還把“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作為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之一。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實踐證明,十二大黨章確定的黨的性質、指導思想、最終目標、組織原則等都是正確的,關於黨的工作和黨內生活的規定也是可行的,十二大黨章是一部好黨章。因此,十三大決定,保持黨章原總體框架不變,對部分條文的內容作了修改、調整和充實。關於總綱部分,主要是扼要地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增寫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等內容。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部分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總綱中寫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並鮮明地指出這一理論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它“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指針”。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寫入黨章,這是深入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全黨同誌的共同願望和要求。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大會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把這一理論作為指引黨繼續前進的旗幟。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他強調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曆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當代中國,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因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集中在一個重大問題上,即在黨章中明確規定,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修改後的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同時,總綱還在原來關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論述和關於毛澤東思想的論述之後,對原來有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加以調整補充,形成了關於鄧小平理論的論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黨章條文中還規定廣大黨員和幹部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十五大進一步把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發展必將發揮極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