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馬列主義到科學發展觀(1 / 3)

——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觀史思辨

作者:劉以順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的光輝曆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一直致力於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與時俱進和理論創新。可以說,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與時俱進和理論創新的曆史。

從馬列主義到毛澤東思想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通過了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綱領》。令人遺憾的是,這個綱領迄今為止還未發現中文原件,僅有俄、英兩種文本,均由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成中文。從內容來看,黨一成立就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如下:“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鬥爭的目的——消滅階級。”綱領雖未明確提出以馬列主義(指字眼)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但其中的內容卻是馬列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這說明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是以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當然,黨當時還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性質,還不善於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許多內容都是從蘇俄和共產國際抄來的。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在一大時還是一個幼年的黨,不成熟的黨。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在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中國社會性質的基礎上,提出在目前的曆史條件下,黨的奮鬥目標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實際上製定出了黨在現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即黨的最低綱領。宣言又指出:黨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製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表明黨的二大宣言堅持了一大綱領所規定的黨的最終奮鬥目標,即黨的最高綱領。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它的旗幟。中國共產黨成立僅一年時間,就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並將它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製定出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黨成立後的第一個黨章。它對黨員條件、黨的各級組織的建設和黨的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

據查閱有關資料,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以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是在1929年。這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給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諸同誌的信》中明確指出,要 “樹立列寧主義的正確指導”。同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駐莫斯科中共代表團的信》中又強調指出,要注意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通俗化以提高黨員理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共產黨雖然從一開始就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但由於對馬列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了解,不善於將兩者正確地結合起來,加之共產國際代表的錯誤指導,導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失敗。據1927年11月的統計,黨員數量由大革命高潮時期的近6萬人銳減到1萬多人。之後,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又犯了三次“左”傾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使黨和中國革命遭到空前嚴重的損失,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

針對黨和紅軍存在的教條主義錯誤,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在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為他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提供了有利條件。1938年10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之後,在全黨主要是高級幹部中掀起了學習運動。在這前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大力從事理論工作,研究中國國情,把黨的一係列獨創性的經驗上升為科學理論,使黨的理論建設和思想政治建設都出現了新的麵貌。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深刻地論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尖銳地批判了主觀主義作風,號召全黨注重調查研究,樹立理論和實際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作風。黨的高級幹部開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總結黨的曆史經驗,為全黨普遍整風做了重要準備。此後,全黨普遍整風運動開始,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作風。通過整風運動,全黨對毛澤東思想加深了認識和理解。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全黨整風的基礎上,1944年至1945年4月召開的黨的六屆七中全會,於1945年4月20日通過《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黨內若幹重大曆史問題作出正確的結論,使全黨對中國民主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了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一致。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召開。這次代表大會的一個重要曆史貢獻就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新黨章還明確規定:努力地學習和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強調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係統地回答了中國革命的社會曆史環境、經濟文化基礎,以及革命性質、基本動力、鬥爭形式、發展道路、奮鬥目標和領導力量等一係列基本問題。劉少奇在七大上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毛澤東同誌關於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於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於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於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反映了黨的理論水平的極大提高。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

黨的七大以後,全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全黨同誌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團結一致,努力奮鬥,迅速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大大加快了中國革命的進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順利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在1956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毛澤東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的黨章總綱對黨的指導思想作了這樣的表述:“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黨在自己的活動中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鬥爭的具體實踐密切結合的原則,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者經驗主義的偏向。”這裏沒有明確提出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劉少奇作的政治報告和鄧小平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也沒有這樣的內容。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造反派”攻擊劉少奇、鄧小平在八大時刪掉了毛澤東思想,並把這作為他們的一條罪狀口誅筆伐,橫加批判。其實,這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莫須有的罪名。因為毛澤東思想有特定的含義,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八大總綱的上述提法實際上指的就是毛澤東思想,隻是說法不同而已。而且,自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以來,毛澤東本人多次製止歌功頌德現象,反對把自己的名字與馬恩列斯並列。同時,也吸取了蘇共的個人崇拜造成嚴重惡果的教訓。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八大黨章總綱對黨的指導思想作了這樣的修改,這是無可非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