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霜》傳奇與小說的比較
文學研究
作者:魏玉蓮
【摘要】小說《六月霜》是在傳奇《六月霜》劇本的基礎上創作的,因此兩文本故事情節與嗚冤主旨大體相似。而中心人物秋瑾形象在兩部作品中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明顯差異。一個以仙化的方式給予提升,芙蓉仙子轉世的獨特身份強化了秋瑾德行的高尚;一個迎合了民眾心理給予適度地更改,膽怯、柔弱的秋瑾形象呼之欲出。由此可審視人們對其形象多元化的解讀。
【關鍵詞】六月霜;傳奇i小說;秋瑾形象
一、情節相似:尚實尚奇
秋瑾於1907年6月初6被殺後,媒介旋起一股以秋瑾之死為中心的輿論熱潮。古越贏宗季女於1907年創作的《六月霜》傳奇是頗為成功的旦本戲。李漁雲:“古人呼劇本為‘傳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經人見而傳之,是以得名,可見非奇不傳。”作為女性的秋瑾,特殊的身份與跌宕人生,與傳奇的審美取向相契合。
《六月霜》傳奇主要敘寫了秋瑾爭吵離婚、安置兒女、遊學日本、歸國舞劍、辦報任教、被捕遇害以及姐妹對她逝後的悼念。傳奇中的主要情節與曆史人物秋瑾的真實麵目完全一致,具有高度真實性。如吳芝瑛《紀秋女士遺事》:“女士方脫簪珥謀學費,窘迫萬狀,不得遽行,聞寧河事,乃分其金以應急,展轉達獄中,屬勿告姓名……(歸國後)既出其新得倭刀相示日:‘吾以弱女子,隻身走萬裏求學,往返者數,搭船隻三等艙,與苦力等雜處。長途觸暑,一病幾不起’……既而行酒。酒罷,女士拔刀起舞,唱日本歌數章,命吾女以風琴和之,歌聲悲壯動人。”作為盟姐妹吳芝瑛的追憶無疑是最真實的記錄,可見《六月霜》主要情節是構築在真實事件基礎之上的。
《六月霜》傳奇以史為劇的追求是受到了樸學籠罩下的清代劇壇征實尚史的風潮影響,是中國古代史傳文學觀念對戲曲領域浸潤的結果。以劇為史的信史觀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尚任,他在《桃花扇·凡例》中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子虛烏有之比。”實際上“在《長生殿》《桃花扇》的影響下,強調事有所本,言必有據,力圖以傳奇為史傳,以抬高傳奇的‘身價’……作劇多附考據本末。劇論耽於考證本事,都是這種傾向的鮮明表征。以史作劇,以劇為史,成為傳奇作家的自覺追求。”而《六月霜》傳奇後附有吳芝瑛《秋女士傳》《紀秋女士遺事》,以及《秋女士遺文》一卷,雜收詩文若幹篇。又附《哀詞》一卷,“輯錄當時各報的哀悼詩文甚多”。而這正表明了作者遵守尚實的風尚,劇中人物事跡有史可尋。
當然,《六月霜》傳奇作為戲劇在恪守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也注重藝術審美,精心選材凸顯人物衝突。秋瑾的人生經曆很多,而贏宗季女一開始就截取秋瑾人生最為激蕩的時段。第二出“悔嫁”中對國事的態度折射出了夫妻二人精神誌趣的巨大裂痕;第四出“典釵”中赴日將二人矛盾激化,離婚使夫妻關係陡然劍拔弩張;第六回“蜆寄”中夫妻衝突轉化為秋瑾自我親情的割舍,是自我內心的煎熬與考驗;第七回“負笈”是秋瑾與險惡自然環境的對抗;第十回到第十三回是她與封建社會強大惡勢力的抗爭。可見贏宗季女善於將主人公放置在矛盾衝突的情境中彰顯其性格。
l911年靜觀子把《六月霜》傳奇改編成小說,小說承襲了傳奇的主體情節:夫妻離婚、安置兒女、遊學日本、歸國辦報、被捕冤殺。當然小說與傳奇文體略有不同,傳奇雅化,而小說更傾向於世俗化。因此靜觀子對秋瑾赴日的情節有所變動:《六月霜》小說將原傳奇中秋瑾赴日乘三等艙的經曆全部刪除,而以秋瑾與徐錫麟在日本交往的生活片段來代替。徐秋二人以“大哥”“妹妹”互稱,又有二人比比誰跑得快等細節,頗有男女風情氣息。同時,由於《六月霜》於1911年寫成,因而最後一回添加了吳芝瑛、徐寄塵埋葬秋瑾,而後墓又遭清禦史削平的事件,這實際上也是對傳奇中最後一出“追悼”內容上的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