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如何被感知:從鬆果體到鏡像神經元*
心理學研究
作者:楊文登
【摘要】文中從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論開始,探討了鬆果體在身心交互中的重要地位,並分心理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三個階段,描述了心理學回答“心靈如何被感知”的兩條途徑:心靈內省與行為反映。最後,文章特別描述了新近發現的鏡像神經元,認為它可能是當代心理學體係內的“笛卡爾式鬆果體”,是溝通身體活動與心理狀態、自我與他人心理狀態的橋梁。未來,鏡像神經元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地位,可能與鬆果體在笛卡爾體係內的地位一樣重要。
【關鍵詞】心靈;身體;笛卡爾;身心交感論;鬆果體;鏡像神經元
所謂“心靈如何被感知”,在本文中是指主體或他人的心靈通過什麼途徑、以什麼方式被主體所感知並正確地加以理解。要回答這樣一個大問題,一篇短文顯然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在行文之先,有必要做以下限定:1)本文主要在心理學範圍內探討這一問題。哲學(尤其是新興的心靈哲學)等其它學科對此曾有過大量有價值的探討,本文並不打算具體涉及。2)即使將問題限定於在心理學範圍內,本文也不能全部涉及,隻選取主流的學院派心理學,主要分心理主義、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三個階段或範式(關於劃分的依據,本文不再詳述,可參閱:彭運石,林崇德,車文博,2006),來探討他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曆程及對未來心理學研究的可能啟示。
一、鬆果體:身心交互的中介
有關“心靈如何被感知”的討論由來已久,古希臘及古代中國就曾有很多著名思想家對此有過精彩的論述。但若論對心理學誕生、發展的影響,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論可能是最為重要的。笛卡爾開創了近代哲學,是個不折不扣的二元論者。他在第一本著作《論人》(Treatise of man,但在去世後才發表)中,開篇就提出“人,就像我們,是由靈魂和肉體組成的”(笛卡爾,2008)。靈魂與肉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體,肉體具有廣延性,心靈具有思考的屬性,兩者均由上帝所賦予。靈魂中的觀念(以神和自我的觀念最為明顯,幾何公理、空間、時間的觀念亦屬於此)是天賦的,並不來源於人類的經驗,人隻能被動地接受。人的肉體類似於機械,與馬、牛等動物,甚至上緊發條的鍾表沒多大區別。“沒有必要把該機器(指人的肉體,筆者注)想象為有什麼繁殖能力,或者情感靈魂,或者其它重要的運動和生命”(笛卡爾,2008)。
在笛卡爾看來,人是唯一同時具有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存在物,既占空間,也會思考。肉體與靈魂是如何區分的呢?笛卡爾在《論人的激情》中給出了簡潔的標準:“所有那些存在於我們之內,且在僵死的屍體中也能繼續存在的東西,就可以歸之於肉體的方麵;而所有那些雖然於我們之內,而我們卻完全不能覺察到它屬於肉體的東西,就歸之於我們的心靈”(笛卡爾,2008)。肉體與靈魂在人那裏相遇,並得到和諧的統一。笛卡爾認為,創造這一奇跡的不是整個大腦,而是位於腦中部的一個名叫鬆果體的很小的腺。這個小腺裏邊的最輕微的運動也會極大地改變靈魂的運動狀況,相應地,靈魂的微小變化也會使小腺的運動大為改觀。
在曆史上,鬆果體曾是一個深具神秘感的腺體。最早對鬆果體進行描述的是古羅馬醫學家與解剖學家蓋倫。他解釋了鬆果體名字的來曆(與石鬆的果實大小與形狀相似),並從醫學的角度描述了它的功能。後來,古代晚期的波希多尼、梅修斯等人提出了心理的腦室定位說,認為各種心理機能定位於不同的腦室,頭部前麵的腦室負責想像,中部的腦室產生理性,後部的腦室負責記憶,居於問腦頂部的鬆果體從此與心靈發生了關係。經由中世紀奧古斯丁等人的改造,生理學的鬆果體又附上了某些神秘的機能,成為了規範人類的心靈的場所。再後來,一些人利用餌剖學證據,認為鬆果體是人類退化的“第三隻眼”,甚至被人為地附上了宗教的意義(Lokhorst&Gert—Jan,2011)。
笛卡爾選擇鬆果體作為身心交互的場所,並不隻是(也許根本就不是)看中了這個腺體的神秘性。他給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合乎邏輯的、有趣的論證過程。他認為人的器官大都是成雙、對稱的(如四肢),腦部的其他器官也都是成雙的,比如人都長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但為什麼在同一瞬間,人卻隻有一種穩定的、簡單的想法呢?是什麼使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兩幅圖畫、耳朵所聽到的兩種聲音,合成了一體?笛卡爾認為這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大腦中唯一不成雙成對的鬆果體,正是它將這些感覺和諧地彙聚在一起。
在論證了鬆果體是身心交互的場所後,笛卡爾闡述了身心交互的具體過程。首先,肉體的變化通過鬆果體影響靈魂,形成心理現象。笛卡爾認為心髒向大腦提供的血液,不僅僅是滋養與維持大腦的物質。更重要的是,血液在腦內形成了一種“非常纖細的氣,或者相當活躍和純粹的火焰”,被稱之為“生命的精氣”。大腦裏有無數個細小的支血管,最後都聚合在大腦空腔入口處的“鬆果體”。這些“生命的精氣”在鬆果體裏與靈魂相遇,得到靈魂的解釋,形成人的感覺等心理。比如,靈魂根據進入大腦內部表麵的毛孔開口被神經打開的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的感覺或情緒。假定組成神經網的神經末梢被拉斷,導致整個肉體的結構變得不完美,這會給靈魂產生痛感提供誘因;如果神經被拉擠,但沒被拉斷、也沒與肉體發生分離,證明身體處於良好狀態,這讓靈魂有理由感到一種肉體的快感,即平常我們所稱謂的“快樂”(笛卡爾,2007)。
其次,靈魂通過鬆果體指揮著肉體的行為。人的肉體本是動物,因為上帝賦予人以靈魂,肉體的人與肉體的動物就分離開來了。但是,在笛卡爾看來,靈魂會激發肉體的行為,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由靈魂所導致的——他將肉體的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靈魂推動的行動。它要通過靈魂的思考,最終通過鬆果體,依賴於類似細絲或小管的神經,導致人的肌肉運動,形成人的行為。另一種是肉體自身推動的行動。這種行動,無須靈魂的幹預,由外部環境及以往的行動所推動。比如,大量的生理活動,如心髒的跳動、胃腸消化,等等,身體會自動運行。另外,笛卡爾還觀察到,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眨眼反射之類的那些行動,也無須靈魂而自動發生(正因為這一點,笛卡爾成為了心理學中條件反射研究的先驅)。
笛卡爾曾舉過一個實例來說明心靈與肉體的交互作用。假設有一個人看見一個動物正向他靠近。這時,這個人的兩隻眼睛會通過視覺神經,將兩個動物的圖像投射在腦內表層。這兩幅圖畫形成的刺激向鬆果體擴散,然後在那裏形成一個完整的關於這一動物的圖片,並直接作用於心靈,使這個人了解到這是一隻什麼動物。如果靈魂發現這個動物會傷害人,他就會根據自身的特性及心靈的力量,激發出勇敢或恐懼的情緒,再由心靈通過鬆果體決定采取防禦自救還是逃跑遠離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