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加速器的工程師裏頭很不少以前是核物理專家,這天,他們談到為什麼核電的發展會放緩。
全速運轉的話,一座核電站3年就可以回本,但並不能經常全速運轉,大約十年回本,初期投入特別巨大,加上民眾心理畏懼,為了水冷,一定要在海邊,等等因素製約著核電站的發展。
居塵提出了一個非常意外的解決方案,就是用斯特林發電機來代替水冷,那就可以把核電站建造在鳥不生蛋的地方,比如荒漠。海邊往往是人群定居的所在啊。
斯特林發電機是利用氣體的熱膨脹來做功,做功之後會冷卻,所以是天然的冷卻係統。
一定要在海邊?這不是跟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一定要利用河邊的水力來驅動紡織機一樣嗎?太落後了,沒想到21世紀還有這種操作。
水冷的水也是需要跟放射性的水通過熱交換介質隔開的,既然可以做到,那斯特林發電機也可以做到。
針對安全冗餘設施、措施太昂貴的問題,居塵提出,能不能利用小型化來降低成本,可將大型核災難的風險分散,萬一發生,處理起來也容易。
最最有趣的一點,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提純鈾礦的辦法。還是加速器的應用,把鈾礦用高溫變成等離子體,然後將鈾原子核加速,比較輕的鈾精華鈾235和占絕對數量優勢的鈾238唯一區別就是三個中子,但在高速狀態下,質量效應會放大他們能量的區別,《三體》中的武器——光粒,就是利用了質量效應,用一個接近光速的微小粒子把一顆恒星給摧毀了。
高速的鈾原子核被一道電磁場組成的能量牆阻擋,高能量的鈾238、235可以穿過能量牆,雜質不可以。再來一次,微調能量牆的能量,這一次,238可以穿過能量牆,而鈾精華235就不能,以至於可以被積累下來。
這個設計徹底顛覆了現在用離心機來慢吞吞提純鈾礦的蠢辦法。
這個提純的辦法可能因為太高效,在235被積累的介質上就發生鏈式反應,所以臨界值一定要計算好,保護措施一定要做好。
提純235是核電站的第一步,核燃料的中間形態“黃餅”還可以用手直接觸摸,完全沒有輻射的擔憂,正式的核燃料就必須用手套隔離了,居塵設計的核電站使用的燃料是“黃餅”,隻有在需要的時候才用能量牆的辦法高效提純,提純之後立刻使用,使其變成乏燃料,所以,會非常安全。
理論上是根本不可能出現大規模核泄漏的,因為是現用現生產的核燃料。
很快,搞鑽石的團隊就開始轉型測試新的鈾礦提純,一個月之後,實驗結果令人震驚,輕而易舉地就達到了武器級別的純度,要不是保密工作做得好,恐怕國際原子能機構就來找麻煩了。
這……這辦法太厲害了,如果被公開,很可能人類就立刻進入核恐慌時代,因為如此高效地能產生武器級的鈾235,唉!
當然,這個團隊的工程師本身也是很高效的,一個月就能完成全新提純技術的驗證。
如果居塵願意,他的團隊可能在下一個月就製造一枚原子彈。
當然了,鈾礦的購買是被有關部門盯著的,要不是團隊裏麵有人有特殊的門路,一般人弄不到,而他們也是因為購買了很小的規模,沒有引起什麼風波。
他們的技術可以製造這麼高純度的核燃料,那就厲害了,根據居塵的估計,可以製造一條直徑100米的環形大船,在船上,到公海進行進一步的試驗,他可不是真的想造原子彈,但是這樣的技術不想讓任何人知道,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公海搞研究,表麵上是搞一艘很特別的遊艇,假裝“狗子你變了”的玩物喪誌大富豪。
居塵購買的那艘“天鷹座”遊艇都很少用,真是浪費啊。
現在也要開始用起來,慢慢讓人們適應他玩物喪誌的角色。
這個角色轉變好有難度哦,因為他的項目時不時就讓世界震驚一下。
帝王蝶武器係統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這個項目進展艱難的時候,居塵忽然關心了一下,問了問情況,提出了用壓縮氣體來代替火箭回收模式的設想,而且,壓氣體不需要事先準備,隻要在打炮的時候利用炮膛的膛壓就行。
這個思路跟袋鼠騎兵的氣弓是類似的,可以極大地簡化動力係統。
在這個氣體火箭的概念下,很快就成功地進行了慣性導航收回,可以簡單地設定發射點前後左右100米,回收點的散布不超過5米。
***吳家晨看到單管1秒鍾內噴出去的56發子彈逐一回收,在回收點軟著陸,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撞擊聲,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內牛滿麵,念念有詞:“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