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常因債務而蹲監坐獄,但他所做的一切隻為解開一個了不起的自然之謎:帶給我們不可或缺的硫化橡膠。
1800~1860
查爾斯·固特異每每聽到有人在海裏淹死的消息總禁不住淚流滿麵。有一次他讀到一則新聞,說每小時有20人溺水而死,他讀罷義憤填膺:“難道祖輩已經因溺水而死,後人還要因此喪命嗎?”此後他的一生,從未放棄設計和測試各種拯救落水者的方法。1834年,他出差到曼哈頓,在羅克斯伯裏印度橡膠公司(Roxbury India Rubber Company)紐約店的櫥窗裏看到了一種橡膠充氣救生帶。他認為氣門有缺陷,便買下了這個救生帶,數周後回到店裏,固特異向羅克斯伯裏公司提交了一個改進的氣門。
代理商把他帶進了展廳後麵的展品儲藏室,儲藏室的貨架上放滿了畸形的橡膠製品。有畸形的救生帶、車篷、外套和鞋子,軟塌塌地黏到了一塊兒。分解後的橡膠臭氣熏人,這家公司因此不得不把數百雙鞋填埋到工廠的深窖裏。
對於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商業來說,橡膠出現得太遲,也沒有被很好地開發利用。人們遲遲沒能發現這個東西會隨溫度和溶劑的改變而報廢。一到凍雨天,橡膠製品就變成“僵硬的甲胄”,一到夏天,就變成黏糊糊的黏合劑。一點點油脂、油或酸,都會令橡膠分解,釋放出令人作嘔的氣味。傳記作家查爾斯·斯萊克(Charles Slack)將此境況與20世紀90年代的網絡經濟狂潮進行了比較:“就像20世紀90年代,投機者把那些新上市的網絡公司的市值抬上了天,而不經檢驗、不問其贏利能力一樣,在19世紀,成千上萬新英格蘭人把他們的積蓄投到一種被稱為橡膠的神奇物質上,但卻對這種東西一無所知。在這兩個案例中,教訓都是慘痛的,且代價不菲。”成千上萬怒氣衝衝的消費者退回黏糊糊的橡膠鞋和報廢的橡膠船,橡膠公司的損失高達200萬美元,紛紛破產。羅克斯伯裏是僅存的公司之一。在固特異走進羅克斯伯裏商店10年前的英格蘭,查爾斯·麥金托什(Charles MacIntosh)和托馬斯·漢考克(Thomas Hancock)已經做起了生產雨衣的生意,他們把一層薄薄的經過處理的橡膠放在兩層布中間,用來製作防水衣服。漢考克還銷售細橡膠帶,以替代手套、外套和靴子上的帶子,還用做橡皮擦(今天在英格蘭叫橡皮)。但這還不是所有的實際應用。漢考克已經看到了這種材料無窮的商業用途,它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狀和任何尺寸,不導電不滲水。漢考克算是機敏的、有規劃的實驗者,也嚐試了自己想到的種種可能,到1830年,他已經不認為有克服橡膠局限性的可能性。
查爾斯·固特異花了5分鍾時間就確信自己能解決這些挫敗了大西洋兩岸所有人的問題。他沒有接受過化學方麵的教育,他隻是有預感,他寫道,他是“自己的上帝手裏的工具”。天哪,奇思妙想會引導他進入理性所不及的境地!
固特異是最讓他人感到羞愧、最使人惱怒的早期發明家和創新者。他是一個狄更斯式的英雄,崇高地走進憤世嫉俗者和竊賊的世界,從不偏離自己造福人類的真正目的。他又是一個狂熱者,顧此失彼,一次又一次被投進汙穢的監獄,致使妻子和家人缺衣少食,好幾個幼兒患病、夭折。他將自己的偉大發明獻給妻子,隨後卻忽略了保護自己的權利,而這是最致命的。
對這個奇怪的人,我們感謝橡膠——意思是我們的現代文明社會少不了這種東西。在閣樓上、在廚房裏難免會有許許多多這種散發過焦臭氣味的橡膠製品,而帶給我們橡膠的這個人,不懂有機化學,隻采用嚐試的方法就把生橡膠變成了最有用的材料之一。我們現在稱之為硫化橡膠(vulcanized rubber)的東西隨處可見,但其化學反應過程至今尚不清楚。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的橡膠吧。或許你已經習慣於這樣生活:關掉鬧鍾,開電燈,衝淋浴,踏上稱重器,從洗衣-幹衣機中取出襪子,從壁櫃中取出鞋子。穿戴好後,踏過廚房地板走向冰箱,打開電視看一看早間節目,插上烤箱插頭烤一塊百吉餅,然後抓上公文包,出門駕車。車載收音機提醒你注意高速公路交通堵塞。你把車停在軌道交通車站,轉乘地鐵或輕軌。到了寫字樓,你乘電梯到了11樓,啟動電腦,接收電子郵件、處理公務,午休時又去體操館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