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馬歇爾·福克斯(Marshall Fox)在《紐約先驅論壇報》上到處宣揚及由此賦予愛迪生以神話色彩的浪漫故事是,在這個困難的時候他收到了上帝送來的禮物。“一天晚上坐在實驗室裏……愛迪生開始茫然地用手指搓揉著一塊扁平的、在他的電話裏要用的塗有柏油的燈炭黑。他沉思了幾分鍾,同時他的手指機械地揉著那一小塊燈碳黑直到它變成了一根細細的絲。他偶然間看了它一眼,突然就有了主意:如果把它用來作燈絲來發光可能會很不錯。”幾分鍾後,燈黑——碳絲——拿來一試,嘿!說變就變!他們走上了成功之路。
會發生什麼:查爾斯·巴奇勒注視著其中一個原始的電燈,提醒愛迪生觀察:“就考慮這一點,我們在真空裏,在我們完全不了解的狀態下,把一根幾乎無限細的燈絲加熱到一定的程度。你的眼睛幫不了你,而你真的不知道在那隻燈泡裏到底會發生什麼。當我說我建立了3000種關於電燈的理論,而每一種理論都合理而且顯然有可能是真理時,我並沒有誇張。然而隻在兩種情況下,我的實驗才能證明我的理論是真理。”
天哪,實驗室的記錄本表明那是大腦的靈感而非神靈的啟示:是把燈泡裏的大部分空氣抽掉的想法使愛迪生再次想到用碳絲的。他在《紐約先驅論壇報》上登載了一則分類廣告以便找到個吹玻璃的人,最後找到了戴著一頂紅色德國學生帽的18歲青年。門洛帕克那些愛開玩笑的人們都被這個講究的路德維格·貝姆(Ludwig Boehm)和他的夾鼻眼鏡逗得不亦樂乎,但是他吹的燈泡更好,而且還幫抽真空的小組想出了一個新方法,通過加注鎂來排除燈泡裏的空氣。愛迪生把兩種不同類型的泵綜合起來使用,創造了當時最有效率的真空泵。這是辛苦、困難的工作——許多燈泡都碎了——但在9月裏,經過了幾周的努力,真空度達到了1/100個大氣壓。愛迪生鼓勵他們繼續嚐試,但是他發現即使他們使燈泡中的氧氣減少到這樣一個水平,碳絲也不會很快燒毀,而且它還能比鉑金燈絲更好地發光。這是個好消息;但不太好的消息是,這根碳絲的電阻有2歐姆左右(這意味著電流更大,將消耗更多銅線)。扭成螺旋形後,一根細燈絲的電阻能增加,但為了減小輻射麵,這根燈絲的直徑不得超過0.015英寸。證明這樣細弱的電阻絲能經受住超高溫是不能靠直覺的,於是愛迪生瘋狂地讓每個人都去把碳絲搓成比棉線還細的細絲。夜以繼日,日複一日,螺旋形的細絲不停地折斷。
經過無眠的兩周後,愛迪生放過了那些搓碳絲的人。他想出一個新主意,把碳絲烤成一定長度的棉線樣的平絲。把這根細絲搭在電線上是讓人傷心的工作。在第九次嚐試的時候,正是10月21日淩晨1點30分。手巧的巴奇勒屏住呼吸,把一根彎成馬蹄形的細絲帶到貝姆的房子裏,想把它插入一隻貝姆希望達到真空率為百萬分之一的燈泡裏。“我們剛一到吹玻璃人的家時可憐的碳絲又斷了,”愛迪生回憶道,“我們就回到主實驗室又開始工作。在我們做好另一根碳絲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很晚了,它又被一個珠寶匠的改錐砸碎了,但我們還是回去在天黑前做好了另一根並將其插入燈泡裏。燈泡裏已經排盡了空氣並密封好了,電流通上,我們長久以來渴望看到的奇觀終於出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