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發行所帶來的資金支持下,IBM又建起了新工廠。他們雇用了6萬名新員工,由2000名程序員編寫無數的計算機程序。“360係統”實施起來相當艱難,不過IBM憑此確定了它在業界的主導地位;美國無線電公司、霍尼韋爾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都跟不上它的步伐。到了1970年,大約有3.5萬台IBM計算機被各種各樣的政府機構、商業公司和大學使用。1971年,57歲的小沃森因心髒病而不得不退休;此時IBM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公司,在美國每3台大型計算機裏就有兩台是IBM的產品。1914年,老沃森接手公司時的年收入為130萬美元,在1956年去世時年收入達到7億美元。然而,他的兒子仿佛把這些數字輸入了電子乘法機一樣,其所創造的年收入達到75億美元,是父親當年的10倍以上。此外,他為雇員提供的工作數量也從7.25萬增至27萬。
2003年,吉姆·比肯施托克回顧過去的60年,用一句話進行了概括:“小托馬斯·沃森是IBM的救世主。”IBM在20世紀80年代繼續展翅翱翔,1990年它還創下了最高的利潤紀錄。然而,由於再次沾染自滿情緒,它在個人計算機新時代失去了領先位置。1993年,曾先後在R·J·雷諾茲煙草公司和美國運通公司任職的郭士納(Lou Gerstner)接掌公司大權,那時的IBM正是所有評論者指指點點的對象。郭士納來到公司不久,有一天他剛出門準備開車上班,發現汽車後座有一個人坐在那裏。那正是他的鄰居小沃森。後來,郭士納在著作《誰說大象不能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該書講述了他對IBM成功改造的故事)中寫道:“當時小沃森說他很生氣,因為“我的公司”發生的一切。他說我需要“從頭到腳”對公司進行一番清理。”郭士納做到了,不過小沃森卻沒能親眼看到。79歲時,他在新年前夕去世。
小沃森的“360係統”屬於大眾的世界——用大量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合作,生產大量的產品。隨著微型技術的誕生,那樣一個世界消失了。有人說,“二戰”以後隻有廣泛的合作研究才可能出現創新,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大型的公司企業是美國經濟版圖的一個重要特色,它仍然具有重要性,隻不過它們不再全能。曾有一段時間,創新者就是那些“大象”,而小沃森是它們的主人;不過,那些反抗巨人的小型新興企業,還有那些拒絕穿著法蘭絨套裝的獨行者,他們在美國仍然可能獲得成功。
創新者的工具箱
“你隻有主動去了解,才能聽到別人對你公司的批評之聲。好消息隨處可聞,然而壞消息要靠你努力地發掘。”
——小托馬斯·沃森
一個海員的偉大構想——人機互動的小型計算機
肯·奧爾森(Ken Olsen,1926~)
1946年,20歲的肯·奧爾森從海軍退役時根本不懂什麼是計算機,對收音機的內部構造倒是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出生在工人家庭,大蕭條時期,他在康涅狄格州布裏奇波特市郊度過了童年。有一次,奧爾森與他叛逆的弟弟斯坦一道,用廢舊材料製作出一台單管收音機;他倆還用這台小機器成功地幹擾了當地電台的廣播信號,同時斯坦對著收音機唱起一首名為《墨菲的肉丸》的歌謠。
1944~1945年,奧爾森在海軍部隊接受了為期一年的電機工程與電子技術知識培訓——正是因為有無數像他這樣的技術員,美國戰後的經濟才得以蓬勃發展。隨後他來到太平洋地區,在一艘戰列巡洋艦上服役;由於戰爭即將結束,他沒有參加任何戰鬥,反而利用大量的時間摸熟了船上的雷達係統。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從未見過這麼多電子管組成的係統——整整有150隻之多。從那以後,他一直對海軍以及那艘“獨特而美妙”的“GI比爾”號巡洋艦心懷感激,正是因為船上的經曆,他在1947年2月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之前他也曾在通用電氣公司待過一段時間,為他們的調頻收音機排除故障。
奧爾森回憶說,由於麻省理工學院當時並不看好電子技術的前景,所以學校分配他去學習電機工程技術。在大學四年的時間裏,奧爾森始終和發電機、磁鐵打交道,而麻省理工學院名震天下的電子計算機他卻聞所未聞——看來冷戰時期的安全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但後來他出乎意料地獲得了在計算機實驗室工作的機會。該實驗室從當年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中挑選了1/10最為優秀的學生。“我的成績並不是太好,”奧爾森說,“但是我對電子技術的熱愛吸引了一名教授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