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網頁約有730000項查詢結果,用時0.12秒(圖片約有4750項查詢結果,用時0.08秒)。
好多!而Google搜索多個單詞或短語同樣迅捷。
下是對Thomas Edison相關內容進行的精確查找:
“Thomas Edison phonograph”,搜索到網頁約26100項,用時0.24秒。
“Thomas Edison phonograph music”,搜索到網頁約16700項,用時0.17秒。
“Thomas Edison phonograph most popular music”,搜索到網頁約4420項,用時0.15秒。
“Thomas Edison phonograph most popular music available now”,搜索到網頁約1900項,用時0.14秒。
當然,這隻是表示Google可提供的信息,而不問信息本身的真假。搜索結果的數量差異並不表示亨利·福特的貢獻比托馬斯·愛迪生、萊特兄弟或沃爾特·迪士尼對文明的貢獻更大,而隻表明其受關注的程度。史蒂夫·喬布斯(3890000項)和比爾·蓋茨(3330000項)在網上被更多提及,而這本書中更值得一提的一些帶來深遠影響的創新者,在網上能找到的內容比那些名人的要少得多。拯救生命的微生物學家赫伯特·博耶能找到71300項;而明星小甜甜布蘭尼有6090000項——是亨利·福特的兩倍。加裏·基爾代爾,如此重要的計算機操作係統的創始人,怎麼搜都超不過6370項;塞繆爾·英薩爾有3140項,正是他為大家帶來了廉價的電力,Google離不開電,其他每樣東西都在依賴電。當這本書被列入Google的範圍後,這些數字將大為改觀!對於每一個用戶而言,搜索的精確度至少與能搜到的內容和搜索速度同樣重要,排除“垃圾結果”和插入的廣告,以及偽裝成評論的軟廣告。Google如何擊退知識堡壘的滲透者,這是整個搜索引擎的核心,隨著網站倍增,這場戰鬥將愈演愈烈。
結實的泡沫:在2004年,每一項承諾都表示Google與20世紀90年代那些互聯網泡沫公司不一樣。無數人這麼認為,Google股價看漲,其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左)和拉裏·佩奇(右)轉眼即成億萬富翁。為滿足攝影師威廉·默塞爾·邁克裏奧德的要求,他們回到創業時的第一個辦公地點,盡力從按摩浴缸裏探出頭來。(天哪!在Google上搜索“internet bubble”,竟有499萬條之多。)
又回到創業之初的車庫:雖然他們創業之初先租下這間車庫打算做辦公室,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從這裏起步的,因為這裏太冷。不過,幹嗎要對美好的神話吹毛求疵呢?
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這兩個斯坦福大學輟學學生創造了網絡上最具數學智慧的搜索引擎,他倆在2004年都正值而立之年。設計出Google秘密搜索技術的佩奇,是密歇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卡爾·維克托·佩奇的兒子,卡爾這位人工智能專家在1996年58歲時英年早逝。“我們真的很早就有了電腦,”拉裏說,“家裏添置第一台電腦是在1978年,是一款Exidy Sorcerer。”他在密歇根州的蘭辛長大,喜歡擺弄小電器。他跟同事一起騎著滑輪車繞著公司兜圈子,他還有一部tzero,那是一款快速且昂貴的電動跑車。他使出渾身解數來思考,他說:“滑直排輪、待在夏威夷或跟朋友們逛街聊天的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思考,隻要不在辦公室就行。”佩奇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取得了計算機工程的學士學位,畢業時獲得了獎學金。他擔任此大學Eta Kappa Nu榮譽學會會長,並用Lego(tm)製成一台可編程的繪圖噴墨打印機。畢業後,他在華盛頓特區的高級管理係統公司、伊利諾伊州伊雲斯頓的CogniTek做過軟件開發工作。“我真的喜歡高科技。我樂於去了解每一種可能的產品。”他說。他搜羅網上奇怪的科技新聞。他擁有每一款PalmPilot掌上電腦。他的辦公室擺著三台電腦顯示屏,一台用於瀏覽,另一台用於顯示時間安排,第三台用於收發郵件。他能跨屏幕拖拽文件,還把投影儀接到電腦上,以便在大屏幕上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