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布林出生在莫斯科,6歲時隨父母移民到了美國。他父親在馬裏蘭大學學院公園分校教授數學。布林也是趴在電腦上斷奶的孩子。他9歲時就有了第一台電腦,一款Commodore 64。剛考入馬裏蘭大學,他就輔導教授們如何寫電腦程序。後來他取得了數學與計算機專業的理學學士學位,並獲得了獎學金。他發表過十幾篇學術論文。

布林和佩奇第一次相遇是在1995年春天的舊金山,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課程申請者的周末歡迎會上。23歲的布林當時是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被安排招呼24歲左右的佩奇。整個周末剩下的時間兩個人都在爭論,幾乎任何話題都爭論不休。爭論結果是布林對佩奇有了些許好感。同年秋天,佩奇入學,開始了在斯坦福大學的學業。Google的個性也反映了其創始人的個性。兩個人都愛玩兒、喜歡飛馳的感覺。他們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材,唇槍舌劍,且樂此不疲。2000年,《科技評論》寫道:“佩奇和在俄羅斯出生的布林都是27歲,和他倆交談,從他們嘴裏蹦出的俏皮話比他們的算法更多。”他們按個性分工。布林說:“拉裏略側重於具體操作——負責電腦及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側重研究和市場。但大多數工作我們都能換位。相輔相成而又有靈活性。”

兩個人都是理想主義者。2004年,當他們宣布公開發售Google股票,厚達5頁的意圖陳述好似加州的和風吹進了華爾街寒冷的峽穀。申請文件由拉裏·佩奇主筆,此前他受到了沃倫·巴菲特的啟發。Google通過拍賣方式發售其全部股票,希望看到大型機構投資者與小股民之間的公平遊戲,而不是傳統發售方式帶來的前者對後者的排擠。他們強調Google三駕馬車會高瞻遠矚、不斷創新。“在我們看來,外部壓力常常誘使公司犧牲長遠利益去迎合每財季的業績預期。我們不會以“穩定”季度和年度收益為中心規劃運營。如果公司盈餘較多,所有者們得到的回報也會更多。”所有這些努力隻會提升Google在普通民眾中的聲望,並激怒華爾街;《紐約時報》也刮目相看:“不要太瀟灑。”創始人的真誠毋庸置疑。這種理念由來已久。佩奇曾對NPR廣播公司說:“我們總是抱定這樣的信念,如果我們為全世界每個人準確提供信息是一件堂堂正正的事業,那麼無論何時,我們都會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他補充道:“我認為科學技術是改變世界的捷徑,但很多人並不朝這個方向走,這種現象總令我吃驚不已。”發售股票後,他們將無比富有,但Google源自他們的好奇心,他們並不期望開發新的搜索引擎或稱霸互聯網時代。在1998年的聯合論文《大規模超文本網絡搜索引擎剖析》(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中,他們對於網絡的理解作出了主要貢獻,這篇論文成為有史以來被檢索最多的十大科學文獻之一。他們指出,“盡管網絡上的大規模搜索引擎很重要,但對它的學術研究卻少得可憐。”

這倒是真的,佩奇和謝爾蓋也因為此項貢獻贏得了聲望,要了解他們的貢獻就得從網絡和網絡搜索的起源說起。迪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三個關鍵網絡工具:超文本鏈接標示語言HTML,使電腦之間能夠相互通訊的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給定每一個網頁唯一地址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RL。馬克·安德裏森(Marc Andreessen)和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共同創建了網絡瀏覽器,網景公司對網絡普及也功不可沒。另外兩個斯坦福大學的輟學博士,在加州聖何塞長大的華裔科學家楊致遠(Jerry Yang),與來自路易斯安那州莫斯布拉夫的戴維·費羅(David Filo)在1994年創立了雅虎公司,提供高質量的人工網頁索引。網景把大眾帶進網絡。雅虎幫助他們找到網上有的東西。不過,有兩位卓越的數學家與Google息息相關,一位是生性樂觀的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另外一位是充滿詩人激情的概率論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