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代父一戰(1 / 2)

陳瓊兩世為人,對於李敏幹的這件事倒是沒什麼太大的意見,前世的各國政府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套路她見得多了,某燈塔國從黃金國有到禁酒令再到ttp,中間還穿插坦克上街懟老兵,對自己怎麼有利怎麼幹,對內對外都是一幅德行,問題是美國人自己不說,其他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也花式不說,大家就當沒這麼回事,人家照樣是民主燈塔自由典範,連空氣都是甜的,就是不知道曆代冤魂都是怎麼感受。

說到底,道義什麼的要看立場,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有利的當然值得鼓勵,無利或者有害的那就當不存在好了。

顯然李敏和陳瓊的想法差不多,不過人家有學問,可以把殘酷的真相包裝起來說,所以到了李敏的嘴裏,他就是迅速為河東關內兩道百姓彌平兵禍,為朝廷節省了開支,要知道這些開支最後也是要轉嫁到百姓身上的,所以歸根結底,老李這一翻操作,甚至不惜親身涉險,也是為了國家百姓,也就是麵前這些徐資餘孽才會不清不楚糾纏不清。

陳瓊覺得李敏沒帶破壞民族團結的帽子來,絕對是因為某個德國人還沒有寫出那部傳世之作。

徐資起事的時候,除了手下的一眾弟子之外,基本都是平民百姓,就連富戶出身的弟子也多有觀望的,說起來,慕人侵占利益也挑人下菜,不會去惹活動能力強的。再說富戶家底厚,就算損失一點半點也能承受得住,倒是沒有餘糧的平民百姓被欺負過後很難緩過來,才更容易跟著徐資起事,要不怎麼說一無所有的人更有革命精神呢?

所以像張成誌這樣的人都沒什麼文化,麵對李敏的這一番道理頓時啞口無言。

李敏其實也並不在意張成誌等人能不能聽得懂,他這番話主要是跟徐渭說的。畢竟徐渭是徐資族弟,很可能繼承兄長的隊伍,李敏覺得如果能說動了徐渭,這些人自然也就散了。

開始的時候,陳瓊還覺得很驚奇,心想這時代的人還真講道理,遇到這種仇人都要先三對六證,聽了一會才突然發現,張成誌等人沒有一擁而上把李敏先砍了再說,並不是因為要辯明是非,卻是顧忌杜總鏢頭手裏的刀,就算是勇於砸爛一切的義軍也不是遇事都先莽一波的。

原來這位杜總鏢頭姓杜名伏威,年青時是關陝一帶著名的遊俠兒,曾經拜在五虎斷門刀門下習武,師成出山後行俠仗義之餘也鬧下好大名頭。後來他經人指點,投入西北軍中,在大將軍李廣麾下屢立戰功,積功升到典軍校尉,就算是踏進了將軍的行列。

後來李廣被召還朝閑置散用,跟隨李廣一起回京的杜伏威懶得看同僚們的嘴臉,幹脆辭官帶著一群部下在長安城裏開了一家鏢局。他這家鏢局全用軍法,部下多為百戰精兵,戰鬥力自然是好的,再加上杜伏威這個高手坐鎮,所以李敏才會有恃無恐。

徐渭年紀輕輕就能和徐資齊名,當然不是那麼好忽悠的,聽李敏說完,冷笑道:“李觀察莫非忘記了,我家兄長本來就是要招安的。何來兵禍連綿的說法?”

李敏的全部論點都是集中在戰事拖延下去的假設上,然而徐資當時已經不想打了,就算李敏不來,徐資的隊伍也要解散,所以他這一套理論其實都是扯淡。

李敏早就想到了這個漏洞,也沒奢望能混過去,立刻指出徐資屠滅慕人之後沒有立刻解散義軍而是待價而沽就是其心可誅。而且徐資的義軍殺的漢人也不少,還打敗了官軍,套一句為禍地方一點都不算冤枉。

屠殺擴大化這件事是事實發生的,徐渭也算有臉的人,當然不會死乞白賴的洗地,所以麵對李敏的指責也有些詞窮。

張成誌怒道:“與這狗官說些作甚?大夥一起上砍了他便是。”

李敏哼了一聲,幹脆作出一幅懶得理會的樣子。這些人要能砍早就砍,這時候虛張聲勢也嚇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