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在東林寺為母守孝,心情鬱悶至極,又逢天氣轉冷,突發咳疾,時而高燒,時而寒澈,好在有慧海上人為他打理草藥,嶽飛咳疾好轉,但仍然咳嗽不止。
紹興十一年一月,金兀術率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大將韓常、孔顏舟統兵二十萬渡過淮河,直撲廬州,淮河諸城全部丟失。高宗趙構開始害怕,立即命太監總管鄧琮前往廬山宣旨,讓嶽飛立即回京麵聖,嶽飛得知金人再度來犯,聖上有意抗金,他帶病領張保、王橫、嶽雷隨鄧琮回到臨安。
一到臨安,嶽飛覲見高宗,高宗問道:“金軍來的突兀,卿有何策?”嶽飛道:“金人舉國南來,巢穴必虛,若長驅京洛以搗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時飛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於退敵,貽誤戰事。錡年少,勇而有謀,世忠忠勇,老而彌堅,是為陛下用。”
嶽飛的意思是:金人窮兵黷武,屢次來犯,兵源枯竭,此次舉國來犯,巢穴必然空虛,我方若派一支人馬,直取他的巢穴,金軍必然回軍救援,疲於奔命,我們可以在途中設伏,坐收漁利。
可是,我的咳疾還沒有好,怕耽誤皇上抗擊金兵的大事,劉錡年輕有為,有勇有謀;韓世忠忠心耿耿,老辣有經驗,皇上可以重用他倆。高宗聽後不同意,仍然命嶽飛領軍,救援廬州。
嶽飛無奈,遂言道:“臣如搗虛,勢必得利,若以為敵方在近,未暇遠圖,欲乞親至蘄、黃,以議卻。”嶽飛的意思是:我率軍直搗敵穴,必然能夠成功,此乃上策;若是敵方離得太近,來不及直搗敵穴,我可以率軍從江州、黃州渡江,發起突然襲擊,讓金軍腹背受敵,金軍必然大敗,此為中策,請皇上定奪。
高宗大喜道:“卿苦寒疾,乃為朕行,國而忘身,誰如卿者?敵方在近,近而援之。”趙構雖然對嶽飛的謀略非常讚同,也對嶽飛國而忘身的忠心給予肯定,但是,他不讓嶽飛直搗京洛,而是選擇中策,從江州、黃州渡江,就近救援淮西。
嶽飛無奈,於一月中旬回到鄂州,整頓軍馬準備救援淮西。二月初,嶽飛收到高宗的禦劄:“據深報,虜人自壽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廬州界上,張俊、劉琦等見合力措置掩殺。卿可星夜前來江州,乘機照應,出其前俊,使賊腹背受敵,不能枝梧。投機之會,正在今日,以卿忠勇,誌吞此賊,當即就道。付此親劄,卿宜體悉。付飛。禦押。”
接到禦劄,嶽飛立即命張憲為先鋒,出黃州,入舒州,順江而下,疾速救援淮西。首先來救援淮西的是劉錡率領的“八字軍”,“八字軍”隻有二萬六千人馬,廬州守將關師古手中也隻有二千人馬,麵對來勢洶洶的金軍,想要守住廬州,根本毫無勝算。
劉錡巡視廬州城後,與關師古商量,放棄廬州,退回到廬州西南的東關,利用地形優勢,擇機向金軍進攻。進攻廬州的金將為完顏阿魯補和上將軍韓常(韓常在穎昌時,與嶽飛暗通曲款,準備投降,卻因金兵金將早有防備,投降未成,暫時仍在金軍中),劉錡和關師古尚未撤到東關,阿魯補和韓常趁攻占廬州的士氣,一舉拿下無為軍、和州,由於主帥金兀術並不在這一路,金軍不敢貿然渡江,隻得龜縮在含山以東。
此時,張俊、楊沂中在朝廷的催促下,離開建康,從太平州渡江,先後收複和州、含山、巢縣、昭關等地,突合速與韓常敗退至石梁河以西的拓皋,突合速認為:拓皋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利於金軍鐵騎作戰,便將四萬鐵騎、六萬步卒集結在這裏,分為左、右兩翼,夾道而陣,以待宋軍前來進攻。
在東關設伏的劉錡,得知王德率三萬人馬來援,殿前軍馬司楊沂中也率領三萬人馬趕到柘皋,三人約定後,於十八日展開對金軍圍攻。
別看楊沂中在剿滅匪盜時屢立戰功,一旦遇到金軍就是百戰百敗。這一次他看到三軍合圍,以為金軍已成甕中之鱉,也不知從哪來了勇氣,居然率先進攻,由於輕敵冒進,被阿魯補打的稀裏嘩啦。
已在順昌之戰中領教過金軍的劉錡,則胸有成竹,他將“八字軍”鋪開,與王德一起指揮,集中力量攻擊敵軍的右翼。王德也是好射手,縱馬射掉敵軍騎兵的指揮者,並乘勢大呼,劉錡、王德軍中持長柄大斧的士卒突入金軍陣中,經過一番激烈鏖戰,金軍被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突合速與韓常急忙領金軍撤退到鎮北的紫金山,劉錡、王德追擊至此,後又在店埠與金軍激戰,劉錡、王德身先士卒,加之金軍疲憊不堪,不到一個時辰,金軍士氣全無,無心戀戰,潰散而逃,宋軍乘勝收複廬州。
在黃連鎮駐紮的張俊得報,拓皋之戰大勝而歸,張俊命劉錡率“八字軍”撤回太平州,邀老部下楊沂中耀武揚威,躍馬淮上,企圖排擠劉錡的功勞。
嶽飛的先鋒軍張憲剛剛到達廬州,張俊見嶽飛援軍到了,遂對張憲言道:“敵以渡淮,前途乏糧,不可行師。”打發張憲領人馬回歸舒州。得到嶽飛奏報,高宗趙構欣喜,賜禦劄對嶽飛曰:“卿小心恭謹,不專進退為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