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以退為進。
原文: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古人按: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
注釋:
1、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2、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二十六計注)。本卦六四,《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古文今解:
一說起三十六計,大多數人都會拿“三十六計,走為上”這一句來顯擺一下自己的學問,可見這一計的知名度有多高。
“走為上策”,顧名思議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識相點趕緊跑。
要想保全軍事實力,就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在那硬挺著,要采用退卻的方式避開強敵。雖然看起來遜了一點,但可以免遭到災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有了機會再殺回去一展雄風“我胡漢三又回來了!”這也是一種不丟臉的用兵之道。
俗話說: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當我方還沒有從貓變成老虎的時候,看見狼呀、獅子什麼的,還是要快點跑為妙。
古人按:敵人已經占了優勢,我方既然沒有把人家撂倒的把握,就要想辦法避免與敵人打個你活我死,最好做個選擇題,先:A、投降;B、講和,C、撤退。三個答案相比,A,投降是徹底地失敗,沒得翻身的機會;B,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要被人家牽著走,是賣身為奴還是生死未卜都難說;C,而撤退就不能算失敗。隻要你撤退得漂亮,撤退得及時,還可以從頭再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咱們“走著瞧”是不是。這就是稱“走為上策”的原因。
簡評: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此計的關鍵在於“走”的方法。如果是驚慌失措地逃跑,其結果就必然會受到損失,難以保證“全師”;隻有有計劃地撤退,才有可能在“走”的過程中,實現誘敵或調動敵人的目的,從而創造成機,變退為進,反敗為勝。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與自己相關的許多人與物。要走的或應走的情形千千萬萬,這裏僅概括地講述幾種:
在我方與敵方的較量中,如果我方處於劣勢,硬拚,是以雞蛋碰石頭,沒有生路;屈服,永遠受製於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著走,方是求生求存求複興的上策。
建功立業,是千百年來不少人的人生夢想,在這種夢想的感召下,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他們的確創立了豐功偉績。但是,傑出的業績,經常是危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韓信、嶽飛、李善長等一大批仁人誌士不了解這其中的奧秘,因此被殺。張良、範蠡、韓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激流勇退,去官歸隱,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廣闊的胸懷,引起後人景仰。這種走法,叫“功成身退”。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常用於國際國內各種政治場合。在評比、選舉或決策製定等事件中,各路諸候爭權奪利,都試圖以自己的意誌左右局勢;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雖然強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稱放棄參與表態的權利,在保留意見的同時,保留了其它許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要點解析:
以退為進。
戰場上,打不贏、寡不敵眾怎麼辦?
硬拚是不行的,以退為進才是良策。三國時的曹植在《請招降江東表》中講了一句十分精辟的話,叫做“善戰者不羞走”;現代軍事家毛澤東也如是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走中有打,打中有走,走是為了打。走才能保存實力,走才能擺脫強敵,走才能伺機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