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敗戰計之甜棗與巴掌 第三十六章 走為上(2 / 3)

何時走?怎樣走?

這裏要隨機應變,學問大得很。“走”的關鍵在於要積極地,有劃計地“走”;切不可消極地、盲目地“走”,這才是正常用兵的法則。

事例一:晉文公在撤退上大作文章。

春秋初期(這個詞在本書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誰叫那個時候小國多,每個國都想當老大,所以沒事就打仗玩呢!),楚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楚國的頭頭膽子也跟著大了起來,加上晉文公跑去打楚國的小弟——曹國,這令楚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敢欺負我的兄弟,馬上把你滅了。楚王派將領子玉率兵去攻打晉國,為了壯勢,楚國還威脅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去幫忙做打手。

子玉率領大隊軍馬極其浩蕩地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聽到情報後,分析了一下形勢。鬧了半天,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因為他找不到別的小國來幫忙做墊背的,曹國雖然被他打下了,但兵力已經在戰爭中被他們消耗得差不多了。麵對來勢如猛虎般的楚國,晉文公想真打起來,自己還不是人家嘴邊的肥肉一塊,還是閃吧!會不會有點丟人,我晉文公雖然還沒當上老大,但多少還是有些威信,不能讓那些小國笑話。找個什麼理由好呢?他猛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對外宣稱:“想當年,我因為迫害逃亡在外,在楚國,受到了先君的禮待。我當時就與他約定,將來如果我回晉國做了國君,願意兩國友好相處。如果迫不得已交兵的話,我肯定要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堂堂國君,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

他於是先撤退一舍,子玉不管什麼約定不約定,猛追;晉文公再撤三十裏,子玉追得更有勁,人家那麼大老遠領一趟兵過來多不容易,不打一架回去哪能罷休;晉文公最後一次撤退到九十裏外,已經到晉國的邊界城濮了,這裏臨黃河,靠太行山,這可是禦敵的好地方啊,看來子玉中計了。晉文公已事先派人去秦國和齊國求援去了。

等子玉領著兵屁癲屁癲地追到城濮時,此晉文公已經不是彼晉文公了,他早已硬氣起來,作好了防禦的部署。他根據可靠情報得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中,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根本就無心打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墊後。楚右軍直接向晉軍撲去,晉軍又玩起了撤退,讓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怕他們,又要逃跑,就拚命地追了過去。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住,被馬癲得傷的傷、死的死。楚右軍就這樣被老虎皮嚇敗了。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跑到子玉那謊報:“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果然煙塵漫天,他得意大笑道:“晉軍真是不堪一擊。”哈哈,子玉又中了晉軍誘敵之計,晉文公這是學張飛在長阪坡嚇退曹軍玩的那招,他們在馬尾巴後綁上樹枝,來回奔跑,故意弄得煙塵滿天,製造輸得很慘的假象。子玉把最後的寶也押上了,他讓左軍也前去進攻。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也陷進晉國伏擊圈,結果可想而知,又是遭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時,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忙指揮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隻得灰溜溜地回國。

畫龍點睛: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事例二:戴高樂出走救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不說大家都知道,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爆發的又一次……由於當時法國政府的一些當權者的骨頭患了骨質疏鬆和缺鈣等症,使得法國很快被德軍鬼子占領。法國主和派代表貝當成了法國政府的負責人,法國眼看就要成德國的口中肉了。還好法國當權者中有個硬漢叫戴高樂的,他是個將軍,他不願做亡國奴,可是政權又被那些軟骨頭們緊緊的把持著,他於是決心去開辟新的根據地,當年的6月17日,他出走到了英國,他要等待機會,與德國抗戰到底,挽救危亡之中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