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全職媽媽的愛,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2 / 2)

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保姆阿姨,甚至是全托機構,是不少工作忙碌的爸爸媽媽經常會選擇的一種方法。把孩子交給其他人去照顧,以方便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投入工作,這不失為一種提高工作效率的辦法,也不失為一種令自己更加關注,更加心無旁貸的途徑。可是,作為媽媽來說,我們不要忘了,孩子是需要愛心的嗬護和陪伴的,孩子不是一個物品,可以寄存在別人那裏,等到自己有時間有精力的時候再去關注。親情和工作一樣,也是需要傾注時間和精力的,但它和工作的區別又在於它對人的影響更加深遠,尤其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

盡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的愛並不亞於爸爸、媽媽,但是,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和母愛是不可替代的,它所形成的親子關係也是最牢不可破的。對於孩子來說,吃喝拉撒僅僅是出於生理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則是來自於父母的關心和愛護,也來自於媽媽的陪伴。為什麼有的嬰兒會產生乳頭依戀?那是因為嬰兒能夠從吸吮媽媽乳頭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安全感和愉悅感,要知道,母親與孩子的血脈相連是其他任何人所無法提供的。

那麼,如果媽媽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在成長中究竟會產生哪些問題呢?

一、自我封閉

年幼時與父母長期分開的孩子,家庭環境的不穩定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強烈的孤獨感。盡管可能有來自其他親人的關愛,但是對比同齡的孩子,他們會意識到自己身上父愛和母愛的缺失,由於缺乏這種感情依靠,會使他們形成內向的性格,遇事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還會不願意與人交流。長期的沉默、焦慮和緊張,很容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他們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麵的表現也要比其他的孩子更弱。

二、情緒失控

長期的與父母分離,會讓成長中的孩子情緒不穩,容易對周圍的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也可能會表現為攻擊行為。沒有父母的嗬護和教育,有的孩子會感覺別人在欺付自己,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家人的管教和批評也會產生較強的逆返心理,嚴重的還會有暴力傾向。

三、認知偏差

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有的孩子會產生一種認知,覺得家裏沒有錢,父母才會為了打工掙錢把自己留給其他人照顧,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則會在父母看望他們的時候故意疏遠,顯得十分淡漠。對於這種內心迷茫的孩子,他們很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也常感到茫然無措。多數這種孩子在上學以後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甚至會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社會。

四、人際關係敏感

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在情緒、性格上存在的心理問題會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係的發展,大部分孩子對於參加集體活動不感興趣,顯得不合群,不願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遇事消積。沒有父母的引導和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很難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心態,甚至不懂得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

溫馨貼士:

是照顧家庭還是專心事業?這對於年輕的媽媽們來說,確實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對於那些經濟條件並不好,或者背負著重大生活壓力的家庭來說,以放棄工作的方式來照顧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養育一個孩子也需要投入相應經濟成本。但是,作為媽媽來說,不要忽略了自己對孩子的付出與關愛,這份感情是無可比擬的。

那麼,麵對孩子究竟應該由誰來照顧的問題,媽媽們應該如何取舍呢?

1、如果孩子的確需要有人代為照顧,沒有比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能夠付出關愛的人選了,但是要知道老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而且在教育觀點上他們也存在一些誤區,隔代的教育還容易造成老人對孩子的溺愛。所以,隻要有機會,媽媽們最好還是親力親為,親自照顧孩子,給孩子最直接的關愛。

2、如果媽媽迫於無奈不得不為孩子選擇一個保姆代為照顧,那麼就注意以下問題:首先,盡量尋找素質較高的保姆;其次,在孩子1歲以前,不要頻繁更換保姆,以免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再次,要善待保姆,不要對她有過多的指責和挑剔。

3、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越來越重要,0——3歲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孩子的性格、品德、行為舉止以及最初的道德觀與是非觀大多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為了孩子,不妨在他們0——3歲的時候做一個全職媽媽,因為這個時期的情商教育將影響其一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