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全職媽媽的愛,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1 / 2)

到底要不要為了照顧孩子放棄工作?留在家裏陪伴孩子的成長才是盡職心責的媽媽嗎?孩子會不會因為媽媽的陪伴而變得有所不同?全職媽媽真的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愛和照顧嗎?這是很多在做不做全職媽媽之間徘徊不定的人們感到困惑的問題。

全職媽媽究竟有多重要?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多的被年輕的父母們所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全職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帶來的正麵作用,進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份與眾不同的“工作”中去。

與其它工作所不同的是,全職媽媽是一份以愛為中心,以陪伴為基礎的工作。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能夠感受到的最好的禮物,也是陪伴孩子一生的重要情感,這種情感是不可替代的。

生下女兒涵涵的第二個月,陳慧的媽媽說提出來想把孩子帶回老家去養。陳慧和老公在上海工作,兩個人都是辦公室一族,工作壓力非常大,當然,生活壓力也大。結婚第一年供了套80平米的房子,結婚第二年又添了女兒涵涵,懷孕那陣子,想到還房貸和供養孩子,陳慧就覺得一個頭兩個大。為了不耽誤工作,三個月產假還沒休完,陳慧就打算回公司裏去上班了,媽媽看她實在是太忙,於是主動提出帶孩子回老家,畢竟老家的生活水平相對低一些,各方麵開銷也能節省不少。陳慧想來想去,覺得這樣也好,就同意了。

從這之後,陳慧和女兒涵涵就過起了南北一方的生活,直到春節的時候,她還能有機會回家去看看女兒。第一年春節她回家的時候,涵涵還不滿一歲,被外婆抱在懷裏,一副什麼都還不懂得的樣子,陳慧急匆匆從媽媽手裏接過女兒的時候,涵涵卻“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媽媽說涵涵正在認生期,對家人以外的陌生人多少會有點害怕。陳慧心裏挺不是滋味,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女兒,現在卻把自己當作了“陌生人”。那一年,為了補償女兒,陳慧給不到一歲的涵涵買了不少吃的玩的,走的時候,一再抱著女兒親個不停,涵涵卻不懂得表示對陳慧的依戀,反而對外婆表現出一種特別的親昵。

等到第二年春節回家的時候,涵涵就已經會走會說話了,見到陳慧,她竟然有點畏縮地往外婆懷裏躲了躲,讓她叫“媽媽”,她也沒有在電話裏叫得那麼幹脆。陳慧心裏開始有了愧疚,女兒認得她買的玩具,卻不認得她就是媽媽。整個假期,她每天都陪在女兒身邊,和女兒去超公園,趕廟會,一塊做遊戲,講故事,短短的一個星期相處下來,女兒開始對她有了感情,再到了假期結束的時候,女兒去火車站送她,就開始哭鬧了。陳慧的心理也開始有了變化,這一年多的時間,雖然自己的工作上收獲不少,可以是女兒接觸的機會越幾乎為零,盡管每周都會和家裏通好幾次電話,關心女兒的點點滴滴,可是不在身邊,母愛始終是流失的。上火車的時候,一歲多的涵涵哭得聲嘶力竭,有一句話直刺陳慧,讓她的眼淚洶湧而出,小小的女兒在站台上抹著眼淚不依不饒地叫“媽媽不要我了!”,這句話一直跟隨著陳慧回到了上海,一連幾個晚上,都讓她失眠。

當初,為了工作更順利,收入更穩定而放棄了親自照顧女兒,聽起來,似乎一切都是為了將來的幸福而做的取舍,可是如果不能陪伴在女兒身邊,自己的打拚,自己所有爭取的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女兒開始呀呀學語的時候,叫出的第一聲“媽媽”不是在她身邊,而是在電話裏,直到女兒真正麵對一個活生生就在眼前的媽媽,卻變得膽怯而羞澀起來。擁有了事業,才能為女兒創造更多的幸福嗎?陳慧覺得,自己似乎錯了。

一個星期之後,她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辭掉工作,回到了女兒身邊。在和丈夫商量了一個晚上以後,他們達成了共識:沒有什麼比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為了女兒能夠從小感受到完整的父愛和母愛,他們決定由陳慧先回到老家照顧孩子一段時間,等到女兒能夠完全接受這個現實中的媽媽,再帶著女兒回到上海,讓她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

說到母愛的回歸,陳慧有些感觸。她說,很慶幸自己糾正錯誤還算及時,如果女兒繼續不在自己身邊,很有可能會像電視裏的一些留守兒童那樣變得孤僻、內向,缺少自信。把孩子扔給家人照顧,對於工作忙碌的媽媽們來說或者是無奈之下的選擇,但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媽媽的愛和照顧,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留守兒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的原因。

現在,涵涵已經順利地和陳慧建立了非常親密的親子關係,下一步,陳慧就打算帶著女兒回到上海,回到爸爸的身邊,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這對孩子來說,是比任何事情更重要的——陳慧說。

專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