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最親不過母子情,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從來就是最親密的人,而對於那些還沒有開始呀呀學語的嬰兒來說,最了解他們的也莫過於媽媽。好媽媽能夠通過嬰兒的哭聲、表情、動作來判斷他的需求,好媽媽也通過如何與不會說話孩子“溝通”,讀懂他們的嬰兒語言。
“嬰兒也有語言嗎?”——帶著三個月大的寶寶去兒童醫院看醫生的董敏詫異地望著年邁的兒科大夫,一臉驚訝。兒科大夫笑眯眯地說:“嬰兒當然也有語言啊,比如哭,不就是一種語言嗎?哭表示他不舒服了,哭也分大聲哭,小聲哭,連續哭,和間歇地哭,寶寶為什麼哭?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媽媽觀察得當,都能及時找到原因,讓寶寶安靜下來。就說寶寶發燒這件事吧,如果你能夠及早發現孩子的衣服穿得過多,或是過少,能夠馬上添減,這樣就不會引起不適,導致生病了。對吧?”董敏認真地聽著大夫的話,望著懷裏因為發燒而蔫頭搭腦地寶寶,心裏有點慚愧。
做全職媽媽已經三個多月了,董敏還是有點摸不著頭緒,大概是因為自己也是個獨生女吧,很多家務活都不會,帶孩子這種事對她來說也顯得困難重重。有時候,孩子一哭,她自己就先慌了,不是這個亂成一團,就是那個給忘了顧上,這次寶寶發燒,就是因為她忙著收拾屋子和清理夏天的衣服,卻忘了關窗戶,導致寶寶著涼了。發燒可不是小事,三個月大的孩子,藥理降溫和退燒藥都沒效果,最後隻好掛吊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董敏也跟著心疼後悔得不行。這事甚至還驚動了遠在老家的婆婆,隻急得老人家要買票過來幫著帶孩子,董敏千勸萬勸才算了止住了婆婆的念頭,婆婆在鄉下住慣了,年紀大,身體也不好,再說和董敏的生活習慣也不一樣,董敏可不想把老人家請到城裏,自己還得照顧一老一小,外帶麵臨婆媳矛盾。
這件事之後,倒是給董敏上了一堂教育課,警醒她得學學如何觀察寶寶的表情動作。為此,董敏也請教了一些朋友,聽朋友說,有育兒機構專門開設了這樣的公開課,教爸爸媽媽如何掌握小寶寶的“嬰語”,而且還專門設有考試呢。聽到這個消息,董敏一下子來了興致,上網查了查,馬上報了最新一期的學習班,周末好好體驗了一把“嬰語”教學。一堂課聽下來,董敏覺得自己還真是學了不少知識,以前,寶寶扭扭身子或是兩眼發呆,她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從來也沒怎麼留意過,現在她明白了,這是尿尿的可能或者是無聊的表示,應該給寶寶換尿布和陪他玩一會兒遊戲了。上了幾堂豐富有趣的“嬰語”課程,董敏還饒有興致地參加了一次“嬰語”考試,居然給她考到了六級水平,這下把她給樂得,回家也有讓婆婆放心的理由了。
不過,這個“嬰語”課程倒真是給董敏帶來的不少收益。這之後,她在照顧寶寶方麵顯得進步了不少,寶寶餓了,寶寶尿尿了,寶寶想要抱抱了,她總能第一時間觀察到,並且及時做出回應,雖說帶孩子依舊是件辛苦的事情,但是通過學習“嬰語”,董敏開始在生活中找到了樂趣。現在,寶寶已經快一歲了,到了呀呀學語的階段,董敏很喜歡和他咿咿呀呀地對話,對於帶孩子,她也有了很多的心得體會。說到做全職媽媽這一年多來的感悟,她說:“挺辛苦的,不過,也讓自己得到了不少鍛煉,相比較那些把孩子塞給老人就甩手不管的媽媽來說,我覺得自己更有成就感。而且,通過學習一些育兒知識,也讓我更加懂得怎樣去了解孩子,這一點讓我覺得特別驕傲。和孩子一起成長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做媽媽不就是應該這樣嗎?”
媽媽錦囊:
所謂“嬰語”,就是嬰兒的語言,盡管出生不久的孩子並不能夠說話,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身體、表情和動作,向外界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如果媽媽們能夠通過這種信息領悟到他們的需求,就能夠及時做出回應。掌握“嬰語”,除了讓寶寶更加安心、快樂,也能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及早發現病情,及早防治措施,所以,媽媽們學習以下內容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