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愛是分享: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圈(2 / 2)

一、創造良好的社交環境

全職媽媽通常有很多的時間待在家裏或是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在一些與別的媽媽和孩子有交流機會的活動中,不妨培訓孩子敢說話、愛說話的習慣和能力,引導孩子在活動當中認識新的朋友,並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裏來作客。家庭會友最有別於幼兒園的一點是,其環境和氛圍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容易適應。

二、為孩子創造交朋友的機會

有些媽媽認為:隻要孩子外出參加活動,就一定能夠自然而然找到自己的朋友。心理學家托馬斯·伯恩卻指出:一個孩子隻有經常和朋友們在一起,才能增進友誼——因為,媽媽要為孩子交友牽線搭橋,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懂得如何去認識新的朋友,如何與新朋友交談和遊戲。這種訓練會讓孩子在上幼兒園期間大大減少不安感和孤獨感,能夠讓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三、給孩子足夠的選擇空間

孩子需要媽媽的引導,也需要自己做出一些選擇,有的媽媽會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朋友,但專家認為,最好讓孩子們自己去進行體驗。盡管媽媽們都希望孩子交朋友,但卻不願意他們交錯朋友,然而,除非孩子遇到危險,最好還是讓他們自己分辯哪種友誼可以要,哪種友誼不能要。

四、尊重孩子的差異,不要形成盲目攀比

當孩子有了不同的朋友,他們之間也許會產生一些差異化,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音樂,有的孩子喜歡繪畫,有的孩子則喜歡運動。媽媽們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作為家長,沒有必要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去比較和競爭,形成盲目的攀比。孩子們玩在一起,源於他們需要朋友的天性,而不在於誰家的孩子更為優秀。

五、培養孩子的興趣,在交往中增強自信心

孩子們的友誼往往建立在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之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麼可以通過培訓他(她)廣泛的興趣來增加朋友。此外,通過參加共同活動,孩子們往往能夠交往到和自己興趣相同的夥伴,比如一起玩沙,一起繪畫,一起跳繩等等。有了這些活動的展開,孩子們也會在過程中樹立自信,獲得樂趣。

六、為孩子做出榜樣

如果媽媽能夠記住別人的生日,並且為之安排聚會和送上禮物,孩子們就能從媽媽身上許到如何與朋友建立良好的友誼。在充滿愛心、耐心和溫情的引導下,媽媽們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就會被孩子模仿,成為孩子社交中常常用做參考的方法。

專家提醒:

早有教育學者曾經說過:一個人成功所需的大部分社交技能和智慧,是在童年的玩耍中習得的。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專家們把與之相適應的社交行為作了如下劃分:

一、感官運動訓練階段

適應於0——15個月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學什麼事都是通過反複訓練來掌握的,媽媽們應盡力幫助孩子獲得控製他周邊環境的能力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

二、觀察遊戲階段

適應於15個月——2歲的孩子,在這一時期,媽媽要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人交往,讓孩子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這一時期對孩子日後社交行為的發展、成形至關重要。

三、並行遊戲階段

適應於2——3歲的孩子,這一時期的孩子雖然玩在一起,但很少產生彼此的互動,媽媽們可以提供孩子們角色遊戲的機會,比如進行看醫生或者協助給娃娃穿衣服的遊戲,讓孩子們理解互動的概念。

四、社交遊戲階段

適應於4——6歲的孩子,當孩子們在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媽媽不妨多提供社交機會,讓他們知道大家在一起能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教他們他享各自的技能,鼓勵他們交談,培養創造的技巧和在遊戲中互相合作的能力。

五、競爭遊戲階段

適應於6歲以上的孩子,這一時期的孩子在遊戲中可以製定規則,設定獲勝者,讓孩子在團隊裏懂得競爭的正麵含義,培訓成熟的社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