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漸漸開始長大,從家庭過渡到幼兒園,就建立了他(她)人生中第一個穩定的社交圈。然而,對於不少全職媽媽來說,因為她們的引導,她們的孩子往往能夠更早獲得社交機會,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就能夠形成固定的社交圈,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和夥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在進入幼兒園以後更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在社交禮節方麵也顯得更加成熟。
全職媽媽可以利用大量的居家時間,通過為孩子建立穩定的社交圈,可以讓孩子學習相互尊重和協作,也能夠讓孩子慢慢懂得怎樣與別人相處,這對於培訓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下午5點10分,窗外的馬路上車水馬路,城市裏正是最擁堵的時候,然而,在一牆之隔的花園小區裏,五、六個媽媽帶著一群兩、三歲的小朋友,在綠意盎然的草地上,正高高興興地做著遊戲。楊晶就是其中的一員,為了照顧女兒小小,她已經做了兩年多的全職媽媽。
傍晚,走進楊晶的家,兩歲半的女兒小小正在客廳裏玩得起勁,拖鞋、玩具、拚圖、小人書被扔得到處都是,鄰居家三歲的小哥哥陽陽正拿著聽診器扮醫生,給小小看病呢。兩個孩子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門口卻響起了門鈴聲,楊晶打開門,是對麵樓裏的媽媽牽著剛從幼兒園裏放學回來的女兒,媽媽說單位裏有點事還沒處理完,想讓孩子在楊晶家裏玩一下,晚一點的時候她再讓老公過來接孩子。楊晶滿口答應,笑著請孩子進來,三個孩子馬上嬉笑著玩成了一片。趁孩子們玩得高興,楊晶洗好碗筷,收拾好餐桌,悄悄地回到臥室裏,電腦屏幕上QQ群的頭像正“滴滴”地響著,點開QQ群,又有媽媽發起邀請,約大家周末帶上孩子一塊去郊外踏青。楊晶馬上就參與進去,討論起郊遊的地點來。
住在這個小區已經有五年了,直到懷孕生產做了全職媽媽以後,楊晶才知道小區裏有不少和自己一樣辭職在家照顧孩子的媽媽,這些媽媽的孩子多半都在6歲以下,大部分都是還沒上幼兒園的孩子。平時,媽媽們經常把這些孩子們組織到一起玩耍,開始的時候是個別媽媽抱著孩子到小夥伴的樓下叫別的媽媽下樓去玩,後來幹脆有人提議建一個QQ群,於是大家就有了固定的交流平台。有了QQ群以後,還曾經為自己失業在家感到沮喪的楊晶意外的發現,原來小區裏還有的全職媽媽是博士,甚至有的曾經是公司的老總,但她們為了孩子都暫時放棄了工作,回歸到了家庭。現在,這些全職媽媽都是生活上的好朋友,誰家孩子生病了大家都會一起想辦法、出主意。同時,她們也通過交往為孩子創造了機會,讓家裏的獨生子女們也過上了群體生活。
“媽媽,我想牛牛了,我還想點點,他們說元宵節的時候和我一起比賽放花燈!”這是女兒小小跟著楊晶回老家過春節的時候常說的話。春節結束以後,楊晶帶著女兒回到北京,正好在樓下碰到和媽媽一塊出門的點點,兩個孩子熱情地擁抱在一起,那種喜悅的表情讓楊晶感觸頗多。
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一個人在家,他們也很需要玩伴,有朋友在一起成長,能夠讓他們學會很多人際交往的知識——楊晶這樣認為。所以,她經常邀請小區裏的孩子到家裏來玩,有時候也帶著小小去別的小朋友家裏作客,如果有哪個孩子過生日,她和其他的媽媽們還為會這個孩子開一個隆重的生日會,讓小區裏的孩子一起參加。有時候,小小不願意吃飯,楊晶就拿著飯碗去鄰居家裏找別的小朋友,讓小小和他們一聲吃,每每這個時候,小小都會吃得特別香。
現在,小小已經上幼兒園了,老師說,她對幼兒園的適應能力特別強,也十分懂得怎樣和別的小朋友相處,在交往的時候,還很有禮貌。其實,這一切都歸功於楊晶對孩子的引導,她為孩子創造的群體環境,讓孩子提前邁出了快樂社交的第一步。
媽媽錦囊:
曾經有人在某幼兒園做過一次測試:請數名小朋友從指定的對象手裏取得玩具,結果,有90%以上的小朋友采取和動手搶或者求助老師的方法,隻有極少數小朋友采取商量或交換的辦法取得玩具。這說明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那麼,作為全職媽媽,在擁有大量居家時間的情況下,應該怎樣培訓孩子的交往能力,讓孩子在社交中獲得樂趣和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