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教育孩子是件很難的事情。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根本沒辦法和他們講道理,可是打罵和責罰又會給他們留下不良的心理陰影,麵對那些淘氣、任性的孩子,不少家長都會束手無策,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現代的育兒觀提倡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那麼,在散養孩子的同時,作為全職媽媽應該從哪些方麵去引導孩子,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和溝通呢?媽媽要怎麼講,孩子才會聽?媽媽要怎樣聽,孩子才會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討的問題。
兒子牛牛已經快3歲了,潘瑩做全職媽媽時間也已經過了2年。本來,牛牛剛出生的第一年是交給奶奶照顧的,但是奶奶是外地人,不會說普通話,因為怕自己講方言會影響孩子,所以盡量不和牛牛說話。等到牛牛過了一歲,完全沒有一點要說話的意思,潘瑩和老公才著急起來,意識到平時他們陪兒子的時間太少了,忽略了和兒子的交流。為此,潘瑩專門帶著牛牛去了一趟親子機構,谘詢了親子教育的專家,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媽媽要多陪孩子,多和孩子溝通,講故事。
就這樣,潘瑩終於下定決心辭掉了工作,全心全意留在家裏擔負起了照顧和教育兒子的責任。剛回家的那段時間,潘瑩也感覺自己摸不著頭緒,不知道要怎麼和牛牛交流,盡管每天她都會花大量時間教牛牛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但是她發現1歲多的牛牛根本心不在蔫,有時候連看也不看她一眼。潘瑩想起前不久帶兒子做的檢查,醫生說孩子各方麵發育指標都良好,不說話是因為以前在家裏沒有人和他交流,導致了他在語言發育方麵的遲緩。不過,醫生也提醒潘瑩不用著急,說話這種事情並不是急於求成的,有不少孩子講話的年齡都比較晚,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能理解大人的意思,多和他們說話,留意觀察他們的反應,慢慢就會有效果。
一次偶然的機會,潘瑩發現牛牛對收音機裏的故事似乎有些興趣,每次聽到“小喇叭開始廣播啦”,牛牛就會把臉朝向收音機,一臉好奇的樣子。這個發現讓潘瑩有了靈感,她記得自己小的時候也非常喜歡聽故事,有一段時間還老愛跑到別人家裏聽故事磁帶,聽得不肯回家吃飯呢。故事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吸引力都是巨大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用講故事的方法來提高牛牛的語言能力呢?
想到就做到,從那以後,潘瑩就上書店裏買回了不少故事書和故事光碟,有時候,她用DVD給牛牛放故事聽,也有的時候,她親自上陣,牽著牛牛的小手,兩個人坐在陽台上,麵對麵地講故事。一開始,牛牛反應並不特別興奮,但是能夠看得出來,他聽得很認真,後來,隨著故事越講越多,潘瑩發現牛牛開始有反應了,每次聽到她講故事,牛牛都會笑眯眯地望著她的嘴唇,好像在觀察她是怎麼發音的。一個多月之後,有一次潘瑩正在廚房裏忙著準備晚飯,客廳裏玩著積木的牛牛突然叫出了一聲“媽媽”,這一聲“媽媽”讓潘瑩激動得甚至掉下了眼淚。
連潘瑩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突然會喊“媽媽”的牛牛從此之後在語言方麵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很快學會了叫“爸爸”、“爺爺”、“奶奶”,對於簡單的需要也學會了初步的表達,比如“喝水”、“尿尿”等等。兩歲之後,牛牛對故事的喜愛越來越深,每天晚上,潘瑩都要給他講上好幾個故事,他才肯乖乖入睡。在講故事的過程當中,潘瑩還漸漸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平時板著臉教育牛牛都沒有成效的一些道理,如果融到故事中講給他聽,他就會很容易接受。發現這個現象之後,潘瑩開始刻意地改編一些故事,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讓牛牛懂得了怎樣懂禮貌,怎樣尊敬長輩和怎樣和小朋友團結友愛,在潘瑩的故事裏,有小動物,小王子和小公主,也有一些森林裏的小精靈,這些故事裏的人物都成了牛牛的好朋友。
在幼兒園的入學考試中,潘瑩還十分欣喜的發現:3歲的牛牛在陳述能力和想像力方麵比同齡的孩子顯得更加出色,除了能夠完整的講故事,他還能根據一些小道具去編故事,這讓身為全職媽媽的潘瑩特別驕傲。現在,牛牛已經順利地進入幼兒園學習了,潘瑩打算下一步就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光榮的結束自己全職媽媽的工作。
媽媽錦囊:
對於擅長講故事的媽媽來說,故事是一種溝通的介質,也是一門教育孩子的學問。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大多數故事中都涵含著道理,也涵含著很多知識點,哪怕是沒有具體教育意義的故事,也能幫助孩子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故事就像一個窗口,窗外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它帶給孩子們的不止是吸引,還有受益終生的好處。
那麼,媽媽們應該怎樣給孩子挑選故事和講故事呢?
一、為孩子挑選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