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魯自文公薨,公子遂殺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到孔子講此言時,經曆了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魯定公,共五世。

四世:到孔子講此話時,經曆了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共四世。

三桓:季孫、仲孫、孟孫。

成長與感悟——

名實不符,自受其殃。上章談理論,本章談理論在現實中得到驗證。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詞彙——

便辟:好行小道,巧於躲避。“辟”,通“僻”。

善柔:善於和顏悅色地騙人。

便佞:慣於花言巧語。

成長與感悟——

益友一曰友直:正直、剛正不阿,表現的是力量和勇氣。

益友二曰友諒:善於原諒、寬容,展現的是信心與激勵。

益友三曰友多聞:昭示的是格局與視野。

有益必有損。損在有其華無其實。

鏈接——

成人在始與善,始與善,善進善,不善蔑由至矣;始與不善,不善進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國語·晉語六》)

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詞彙——

驕樂:驕肆之樂。

佚遊:閑逸遊蕩。“佚”,同“逸”。

宴樂:飲酒作樂。

成長與感悟——

同為樂,有所益,有所損。

與所益之樂同行,如同黎明前趕路,出發時是昏暗的,愈走愈光明。

與所損之樂同行,如同黃昏時行走,出發時是明快的,愈走愈黑暗。

16.6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詞彙——

愆:過失。

瞽:無目。

成長與感悟——

本章所言均為失言,失言即失中,失中則有過。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詞彙——

戒:警戒。

成長與感悟——

好色、好鬥、好得,源於血氣之偏,本性使然。

修養,即為修血氣之偏,養血氣之正。

三戒及時修身。戒色則養元氣,戒鬥則養和氣,戒得則養正氣。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詞彙——

畏:敬畏。

大人:身居高位的人。

聖人:有德之人。

狎:輕慢。

成長與感悟——

實現“戒”,不離“畏”。上章言“戒”,本章談“畏”。

天命,自然界中的至高法規;大人,人間秩序的製定者;聖人,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