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的至高原則為效法天道。

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之一在於其敬畏觀念。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成長與感悟——

知人,方可教人。

自畫像:你屬於哪一類人?

鏈接——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漢書·古今人表傳》)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成長與感悟——

思者,思其正。

心為一身之主,需得其正。

16.11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詞彙——

探湯:把手伸進熱水。

成長與感悟——

上章言君子有九思,有所思,就有所辨,有所明。進而,知善知不善。

知善知不善,在內有所守。隱居以求誌,行義以達道,在外有所應。

16.12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成長與感悟——

知善與不善,以何為善?以德為善。知成與不成,以何為成?有德為成。

有人以看似成功的方式失敗,有人以看似失敗的方式成功。

16.13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詞彙——

異聞:不同於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

趨而過庭:快步行進,以示恭敬。

成長與感悟——

不學詩,無以言。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故能言。

不學禮,無以立。品節祥明,德行緊定,故能立。

人物——

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

16.14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成長與感悟——

人們經由“名製”來建製、認識世界。

名製既已構成,貴在名實相符。當安分守己,守身待命。

鏈接——

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道德經·第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