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
性相近,習相遠。
為何要學詩?
獨腳人。
學當及時。
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詞彙——
歸:通“饋”,饋贈。
豚:乳豬。
塗:通“途”,道路。
寶:本領。
亟:屢次。
成長與感悟——
自《論語·衛靈公篇》《論語·季氏》到本篇,衛靈公、季氏、陽貨分屬不同的階層——諸侯、卿大夫、家臣,但失其正,僭越本分的性質實屬相同。
懷其寶而迷其邦,非仁;好從事而亟失時,非智。
孔子非非仁,非非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是謂至德。
人物——
陽貨:陽虎,魯國季孫氏的家臣。
17.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成長與感悟——
性相近,在於人皆有所好有所惡,且“好好色,惡惡臭”,此性相近。
習相遠,人各自好什麼,惡什麼多有不同,受環境的熏陶,各有彰顯。
習可變性,即為糾偏,教人返人道之正,此為先賢聖哲施教的根本。
17.3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成長與感悟——
“上知”與“下愚”是一對。一般情況與個別情況是一對。
一般情況下,習可變性。個別情況為:上知與下愚不移。
上知:生而知之者。下愚:困而不學者。
鏈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17.4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成長與感悟——
君子學道各有所得,和而不同,終成體係,一以貫之。
17.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詞彙——
費:地名,季孫氏的封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
說:通“悅”。
徒:空。
成長與感悟——
孔子渴盼興周道於東方。在孔子看來,周道即禮樂文明之道,係王道精神。
王道精神超越階層,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價值永恒。
人物——
公山弗擾:《左傳》作公山不狃。他和陽虎曾一度共任季氏家臣,也曾經深得季桓子的信任,擔任季氏的私邑——費邑的邑宰。
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成長與感悟——
周道可以理解為禮樂文明,也可以理解為本章所言的“行仁於天下”。
具體路徑:恭、寬、信、敏、惠。
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
詞彙——
中牟:地名,位於晉國北部邊境,非今河南中牟。
磷:薄。
涅而不緇:指染而不黑。涅,黑色染料。緇,黑色。
匏瓜:葫蘆的一種。味苦,人們不食。可以做瓢或掏空係於腰間用於渡水。
成長與感悟——
周道、王道、禮樂文明、行仁於天下,不在言談,貴在身行。
真正堅的東西,磨不薄;真正白的東西,染不黑。
良禽擇木而棲。
人物——
佛肸:晉國大夫趙簡子攻打範中行,佛肸是範中行的家臣,為中牟的縣長,因此依據中牟來抵抗趙簡子。
17.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曰:“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