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
蔽:同“弊”,弊病,害處。
賊:傷害。
絞:尖刻。
成長與感悟——
在物體中,不可能隻有作用而沒有反作用。
“愚、蕩、賊、絞、亂、狂”,就是“仁、智、信、直、勇、剛”的反麵。
對於事物的反麵,貴在覺知,糾偏,校正,學習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彙——
興:感發誌意。
觀:考見得失。
群:和而不流。
怨:怨而不怒。
邇:近。
成長與感悟——
上章言學習的重要性。對於一名以“修己安人”為使命的君子來講,首要是學詩。
詩教的效用盡在本章所言。
17.10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與?”
詞彙——
《周南》《召南》:《詩經》中“十五國風”的前兩部分。
成長與感悟——
孔子之教盡在“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周南》《召南》,正道之始,王化之基。
生命若沒有方向,即便至近之地,也無物可見,寸步難行。
17.11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成長與感悟——
前兩章講《詩》教,本章言禮樂之教。
禮樂之教貴在把握禮樂文明的本質。
恭儉莊敬,禮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
鏈接——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詞彙——
荏:軟弱。
穿窬:挖洞。
成長與感悟——
聖人教人,總是從正與反、上與下、內與外反複叮嚀。
隻重一端,輕了另一端,就如獨腳人,站不穩。
外表嚴厲但內心軟弱,如鑽洞爬牆的盜賊一般。
17.13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成長與感悟——
對什麼都“是是是”“好好好”,無原則,無是非,是為德之賊。
17.14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成長與感悟——
道聽途說的人,與“德之賊”是同一類人。
鏈接——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
17.15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詞彙——
鄙夫:卑鄙惡劣的小人。
成長與感悟——
獨腳人,站不穩,患得患失,無所不至。
鏈接——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道德經·第十三章》)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詞彙——
疾:病,缺點,毛病。
狂:誌願太高。
肆:不拘小節。
蕩:放蕩無禮。
矜:持守太嚴。
廉:品行方正而有威儀。
忿戾:蠻橫無理。
直:直率。
詐:欺詐。
成長與感悟——
古者之疾,具有內斂的特征,為自我心智的弱化,並不傷害他人。
今人之疾,具有外張的趨向,為心智的強勢,觸犯他人,完全走向反麵。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成長與感悟——
巧言無實,令色無質,是心性外張趨向的突出表現。
17.18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成長與感悟——
牢固地立足本,樹立正,惡其不正。
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則無邪慝矣。
鏈接——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