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卅三章,青森煙雲(三)(1 / 3)

在青森一帶,日本政府和大本營駐紮下來,天皇也沒有向北海道橫渡,贏得了喘息機會的日本帝國,終於在一天以後,等來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美國領事鮑爾向鈴木表示,在天津的中國軍政治外交代表趙陽剛已經接受了美國人關於停戰的建議,但是,不同意兩國和平與對等談判的前提條件,並且要求日本投降,在美國代表,英國代表的努力和堅持下,中國新軍表示,不再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是,要求日本方麵。,必須盡快派遣人員到東京去會談。同時,日本的大本營,天皇,政府和內閣,都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內,回到東京,以表示自己對於和平的誠意。

當這個電波傳到了青森以後,許多日本人喜形於色,鈴木首相和前原立刻將消息報告給了天皇。不過,天皇的表現,卻讓兩人兜頭一瓢冷水,暈了。

“朕和大日本帝國絕不投降,一定要和中國新軍和平談判,哪怕我大日本帝國怎樣對中國新軍割讓領土主權,都可以,隻要能夠保存帝國的元氣,以圖將來的恢複。能夠挽救國家的滅絕危險,拯救千百兆百姓的安危。可是,投降一說,太過難堪。”

想想也是,要天皇過投降這一門坎兒,實在難了一點兒。鈴木首相甚至建議,將日本國的投降,修改成求和。隻要麵子上好看一些,就可以。

鈴木的建議,得到了天皇的肯定,他立刻組織人手,具體地策劃了對中國新軍“求和”行動的要點,然後發給美國人,要求他們多為友邦努把力。

栗雲龍在東京,無時無刻地關心著前線的動靜,關心著日本政治中樞的所在,當各路進攻的軍隊不斷取得勝利,將日軍殲滅和俘獲的消息形成了一個個犀利的小箭頭標注字他的軍事大地圖上的時候,臉上不由得綻開了笑容。

曾經奇形怪狀,非常猙獰的日本領土造型,九州島嶼,四國島嶼,本州島嶼,曲折複雜的海岸線,都在中國新軍的武力占領之下,日本帝國所能活動的區域,已經向著北麵壓縮到了非常極端,令人發指的地步,他張開了五指,在地圖上搖晃著,想象著掐死一個壞蛋的暢快情景。

“嘿嘿嘿!”得意洋洋地軍團長,流著口水,扇著中國帶來的扇子,“我看你們往哪裏逃。”

關於在日本軍事行動的收官問題,栗雲龍也有很多的想法,當然,最痛快的就是將日本的所有的軍政勢力一網打盡,然後帶回東京,好好地修理之。可是,如果以政治外交的角度迅速解決,免得鞍馬勞頓,也是不錯的。

和天津的溝通,和奉天的溝通,都讓栗雲龍感到了問題的急迫,在國際上,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向中國新軍施加壓力,就連法國也因為中國勢力的過於強盛而極力地反對對日本的“侵略”。政委要求栗雲龍,盡可能快地停止在日本的軍事行動。而奉天歐陽風參謀長的警告,則讓他很不舒服。在龐大的建設任務麵前,繁重的運輸量和軍備發展,已經讓滿洲地區處於極端緊張的狀態之中,別說經濟的新發展,就連基本的保障都難以完成。

“軍團長,不要再逞強了,日本已經蔫了,沒有再玩下去的必要,畢竟,讓我們的國家發展起來,真正地膚淺,讓中國人有尊嚴,很富裕地生活,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栗雲龍答應了兩人的要求,可是,心底裏卻一直回響著另外一種聲音。“徹底殲滅敵人。”

他讓趙政委繼續和美國為首的國際列強周旋,表示願意和日本接觸,但是,堅決要求日本投降。

栗雲龍指著軍事地圖,“來,給孫武軍長發電報,要他迅速向前進軍。殲滅日軍的殘餘,不得有誤!”

又指著大地圖上日本錯綜複雜的海岸線。“給海軍艦隊白強司令員發電報,要他們火速動用艦隊,從仙台灣,駿河灣等地出發,運輸陸軍兵力,向津輕海峽進軍,務必截斷日軍的北逃路線。”

栗雲龍的話讓在座的軍官麵麵相覷,因為,剛才他曾經大聲地向政委表示,決定終止在日本東部的軍事行動,等待政治解決。

“軍團長,我讚成消滅日軍,可是,您剛才?”

“我深深懂得,要徹底地消滅日本人的侵略擴張野心,必須沉重地打擊之,砸斷他們的脊梁骨,使之再也狂不起來,”栗雲龍冷冷一笑:“就讓政委他們做做政治宣傳員和幌子吧。正好給我們的軍事行動打掩護!麻痹下日本人。”

眾軍官這才恍然大悟。

中國軍隊克服了很多困難,決心將所有的日軍,統統殲滅,所以,並沒有停止行動步伐。不管是國際上的敵人,還是國內的戰友,想讓栗雲龍對日本溫柔地留一手,都是很困難的。

“打狼務狠,殲敵務盡,絕對不留後患。”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中國軍隊開始了秘密的,大規模的海上行動。

其實,就在日本政治中樞到了青森的前兩天,甚至更早的時候,中國軍隊的海軍第一支隊已經從仙台出發了。加了煤炭以後,在兩艘綜合補給船的援助下,中國海軍第一支隊五艘戰艦,掩護著十餘艘繳獲的日本蒸汽輪船,運輸著數千名海軍陸戰隊員,沿著日本本州島的東南部,迅速前進,在九月七日這一天,中國新軍的海軍艦隊第一支隊,已經到了津輕海峽,由於不知道日本政治中樞向北潰退的具體路程,中國海軍將陸戰部隊放到了海灘上,讓其在陸奧海灣的兩側陸地的北端邊緣,都登陸,占領了若幹地區,並且潛伏下來,等候著敵人的撤退狂潮。一旦日軍真的來到,則這些精銳部隊將突然出擊,將日軍殺得人仰馬翻,非死即傷。而海軍漸漸則分成兩部分,一支三艘軍艦,一艘補給船,在北海道的鬆前港口城市外麵巡視,一支兩艘軍艦,一艘補給船,在函館港的外圍海麵上巡視。伺機攔截日本逃亡者的船隊。

應該說,這樣的攔截,海上戰略大迂回大包抄,也算不上什麼英明果斷,可是,栗雲龍的這一招做得足夠隱蔽,數天時間裏,和這些艦隊保持了無線電的靜默,使日軍絲毫沒有覺察,如果日本的殘餘力量知道在他們的北麵已經有了中國軍隊的攔截,恐怕連哭都哭不出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