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一座留存孔子體溫的小城(1 / 3)

金明春

去年4月5日,我和中華書局的朋友以及論語心得征文獲獎的朋友,相聚在曲阜。

我們首先從住宿的闕裏賓社出發,闕裏賓社的建築古色古香,與鄰近的孔府孔廟和諧相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我不是作為一個客人來這個小城的,我更願意作為一個學生來到這個小城。隻是,我們沒有資格或運氣做這位聖人的學生了。想一想,孔子的弟子多麼幸運和幸福啊!曲阜,是個好客的城市,是個熱情溫暖的城市。這個城市,至今留存著孔子的體溫。一進入曲阜,就進入了古色古香的都市。現代化的步伐並沒有完全掩蓋住它的遠古背影,或者說,聖賢的魅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什麼也不可使它淡漠,什麼也不可將它代替。

觀看明城開城儀式的遊客很多,明城開城儀式使得我們仿佛看到遠古恢宏的場景。

我們懷揣著崇敬之情走進孔廟,孔廟是我國的三大宮殿建築之一,其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孔廟南北長1公裏多,東西約有200米,占地327畝,周有圍牆,四角之上還建有角樓。廟內共有廳堂殿廡400多間,包括三殿、一閣、一壇、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五十四門坊,前後共9進庭院,布局嚴謹,氣勢甚為雄偉壯麗。孔廟的主體建築為大成殿。殿闊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輝煌,是我國現存巨大的古建築之一,可與故宮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麵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飛騰於雲彩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故名之曰“二龍戲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殿內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兩側是顏回、曾參、孔及、孟軻“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大成殿前有一亭子,名為“杏檀”,是孔子晚年講學的地方。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裏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數量最多。曆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們視為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寶庫。最為珍貴的是22塊漢魏六朝石刻。其碑刻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這裏的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屭(bi,xi),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贔屭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屭,水盤,約重65噸。我們看到這些碑,我們感到它們承載著曆史的風雨,承載著文化的厚重。

我們不是以遊覽觀光的心情遊覽三孔的,我們以敬仰的心,以崇拜的心,走在這鋪著曆史的青石板或青磚路上。杏壇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杏壇十字結脊,四麵懸山,黃瓦朱欄,雕梁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每當初春,紅花搖拽。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台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淩空,雙重飛簷中海蘭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書。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簷九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簷飛翹,鬥栱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雲龍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群龍競飛。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兩山及後簷的18根八棱磨淺雕石柱,以雲龍為飾,每麵淺刻9條團龍,每柱72條,石柱上雕刻的龍的總數共1296條。前簷的10根為深浮雕,每柱兩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據說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製。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複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製。塑像都置於木製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鬥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龍,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鬥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著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