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在不是你所想的那樣

你一直在談論臨在狀態的關鍵性。我認為從理性上,我已經理解了它的含義,但是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地有過這種體驗。我不知道這種臨在狀態是我想的那樣,還是完全是另一回事。

它不是你想的那回事。你不能去思考臨在的狀態,思維是不會理解它的含義的。想要理解臨在狀態,就要處於臨在狀態之中。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閉上你的眼睛並對自己說:“我想看看我的下一個想法是什麼。”然後集中精力並等待你的下一個想法出現。請像貓注視著老鼠洞一樣聚精會神。什麼樣的想法將會從這個老鼠洞中出來呢?現在,請你試試看。

怎麼樣?

我必須等待很久腦袋中才有念頭出現。

就是這樣。隻要你強烈地處於臨在的狀態中,你就會從思維中解脫出來。這時你會非常平靜並且精神高度集中。但是,你的注意力一旦放鬆,思維就會乘虛而入。這時,思維的噪聲又開始出現,你內心的平靜狀態就會喪失。你又回到了時間裏。

有些禪宗大師為了測試弟子的臨在程度,會悄悄地從弟子的身後突然用棍子擊打他們。令人吃驚的是,如果弟子非常地臨在並處於相當警覺的狀態,他會感受到大師從後麵悄悄地走近他,就可以去阻止大師或者閃避到一旁。但是,如果弟子被擊中,就說明他沉浸於思維之中,也就是說,他心不在焉,處於無意識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臨在會幫助你深深地根植於自己的內在之中;否則,有著巨大能量的思維會像一條狂奔的河,把你拖進急流中。

“深深地根植於自己的內在之中”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完全地進入你的內在,經常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內在來感受你的身體。這種身體意識有助於你的臨在,它幫助你平靜地處在當下時刻。

“等待”的奧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臨在狀態可以比作等待。耶穌在他的一些寓言中就運用了等待的比喻。這不是那種否認當下、無聊不安的等待;也不是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未來,並認為當下時刻會阻止你獲取你想要的東西的那種等待。從質量上來說,這種等待是一種不同的等待,它需要你全神貫注。在任何時刻都可能有些事情發生,但是如果你不能絕對地全神貫注,不能絕對地平靜,你就會錯失它。這就是耶穌所說的那種等待。在那種狀態下,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當下。這樣,白日夢、思維、回憶和期望都沒有生存的空間。沒有緊張、恐懼,隻有警覺的臨在,而你整個存在,你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會集中在當下。在這種狀態下,擁有過去和未來的“你”很難在那裏生存。然而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不會丟失。從本質上來說,你仍然是你自己。實際上,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前所未有地全然成為你自己。

耶穌說:“像一個仆人等待主人回家一樣。”仆人不知道主人何時回家。所以,他一直保持警惕,處處小心以免錯過主人的到來。在另外的一則寓言裏麵,耶穌講述了五個粗心(無意識)的女人由於沒有足夠的油(意識)來保持油燈繼續燃燒(保持臨在),所以錯過了她們的新郎(當下時刻),以致無法參加婚禮(開悟)。這五個女人與另外的五個聰明的、有足夠油(有意識)的女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寓言指的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心理時間的終結。它們指出了超越自我心智、生活在一種全新的意識狀態的可能性。

美好源自你臨在的定靜之中

當我獨處於大自然的懷抱時,我能偶爾短暫地體驗你剛才所描述的東西。

是的。禪宗大師用“頓悟”(satori)這個詞來描述短暫的開悟或短暫的無思維、完全臨在的狀態。盡管頓悟不是持久的轉化,但是當它來臨時,你應該對它心存感激,因為它讓你嚐到了開悟的滋味。實際上,你可能已經體驗過它很多次了,可你卻不知道它是什麼,也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要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偉大和神聖,你需要臨在意識。你是否曾在晴朗的夜晚凝視夜空,驚歎於它絕對的寂靜和不可思議的浩瀚?你是否傾聽過,真正地傾聽過森林中山泉的聲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傾聽過在寂靜的夏夜鳥兒的歌唱?當你的思維寧靜時,你才會關注到這些。你必須暫時卸下你個人問題的包袱、過去的和未來的包袱,以及你知識的包袱。否則,你將會視而不見,聽如未聞。你需要完全地進入當下時刻才行。

超越外在形式之美的是那些不可名狀的東西,那些叫不出名的事物,那些深沉的、內在的、神聖的東西。隻要美好的事物出現,這份內在的本質都將會在那裏閃耀著光芒。隻有當你臨在時,你才會看得到它。那些不可名狀的本質和你的臨在本質是同一樣東西嗎?如果不處於臨在狀態,那些美好的東西還會在那裏嗎?請你深深地去體會,為自己找出答案。

當你體驗到了這些臨在時刻,你可能不會意識到你是短暫地處於無念狀態。這是因為這種狀態與思維之間的間隔太窄。在思維開始活躍起來之前,你的頓悟可能隻會持續幾秒鍾,但是它確實發生過了;否則,你就不會體驗到這種美好。對於美的感知和創造,思維無能為力。隻有完全處於臨在狀態,那種美或神聖才會產生。由於這種間隔的狹窄以及缺乏的警惕,你可能無法區別在沒有思維下的對美的感知,和用思維對美進行詮釋的差異。然而,事實是,在思維開始活躍的那一刻,你所擁有的一切就隻是對思維的記憶而已。

感知與思維之間的時間間隔越寬,你就會越深入地體會到你作為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你會更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