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的飛翔者
小保信箱
作者:陳賀
曾經有人把殘疾人比作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缺陷是因為上帝鍾愛他的芬芳,這巧妙的比喻讓無數殘疾人倍受鼓舞。誰說沒有了翅膀就不能飛翔?閩侯縣關中村的陳金水就是一位折翼的飛翔者,他不為自己不幸的命運沉淪,而是與之奮力抗爭,刻苦求學,用自己自強不息的奮鬥走上了創業路。
天生殘疾,刻苦學習
1967年,陳金水出生在福州市閩侯縣荊溪鎮關中村的農戶家裏。因為天生患有小兒麻痹,他不能同身旁的孩子一樣正常走路,隻能靠用滾輪做成的三輪車用雙手推著行走。對於命運的不公,他也曾經抗爭過:他很努力地讓自己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站立起來闊步向前,而每一次的結果都是痛苦的跌倒……雖然病魔纏身,但是卻讓他的意誌格外堅強。他下定決心要給自己殘缺的人生畫上別樣的色彩。
“小時候覺得自己好孤獨,最害怕的就是周一到周五的日子,身邊的孩子都去上學了,隻留下我一個人在家,沒有玩伴,大人也不願意跟我有更多的交流,我真的覺得好孤獨。”因為行動不便,小金水根本就沒有條件能夠上學。但是他對知識的渴望卻是比普通的孩子來得更強烈,因為獲取知識對他而言是那麼來之不易。他太想上學了,曾經聽到他可以上學的消息讓他興奮地整夜不敢入睡,因為他怕睡著了,這一切都成夢了。命運終究還是跟他開了一次大大的玩笑,上學對他而言仍然還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即使如此,也沒能阻止小金水對知識的渴求。小時候他最常做的就是到處撿報紙,垃圾堆裏撿過,馬路邊上撿過,撿來就收集起來裝訂成冊,自己識字,不懂的就四處問人。沒有書籍,他就向小朋友們、鄰居們借,別的小朋友在讀拚音背課文小金水總會認真地聽,然後默默地做筆記。一次偶然,小金水在撿來的報紙裏看到了張海迪的事跡,她的精神讓小金水深受鼓舞,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像張海迪那樣活出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村裏的大廣播播放了《每周一歌》節目,這對學習認字的小金水而言真是太有幫助了,每次他都會跟著廣播一起唱,然後努力記下歌詞,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直到現在,有些歌他仍然會唱。就這樣,通過聽、說、讀、寫的努力訓練,沒有上過一天學的金水終於學會識字,這為他今後的自學之路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身殘誌堅,艱苦創業
考慮到今後金水的生計問題, 在金水15歲時父母為他在村道旁開設了一家小賣部。陳金水記得,就是從那時候他開始自學英語、物理,並萌生了自學無線電的想法。在當時無線電是非常陌生的專業,根本沒有條件能夠接觸到這類的書籍,他隻能自己慢慢地摸索。當時家裏為他治病還欠著債,一台半導體收音機是姐姐賺錢後才買的,被全家人當成了寶貝。一直到他的小鋪子營業賺錢後,家中才終於添置了一台二手9英寸黑白電視機。正是這台毛病不斷的小電視帶著陳金水步入了電器維修的自學道路。剛開始是鄰居家的收音機壞了想讓陳金水幫忙看看,沒想到陳金水運用自學過的知識成功把鄰居家的收音機給修好了。消息傳開後,村裏的鄉親們隻要壞了電器,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陳金水。正是如此,金水則萌生了開設電器維修店的想法。但是困難重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維修工具的問題。在舊年代,物質匱乏,別說是萬用表之類的精密儀器,就連像樣的螺絲刀都無處可尋。對此,金水特別感謝他的堂弟。“他知道我要開電器維修店後特別的支持,因為他當時在福州有機會能夠買到所需的工具,沒多久他就給我弄齊了萬用表、電烙鐵、晶體管和電阻等工具。我真的非常感謝他,直到我開店之後,所需的一切配件都是他幫忙給帶回來的,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