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一種美食叫漿水(2 / 2)

而之所以如此定義,也有傳說為證。相傳漢王劉邦與丞相蕭何在漢中城裏微服私訪民情時路過一個名為韓二的人所開的麵鋪,因韓二家中嶽母病了幾天並未準備好食材。饑餓的君臣二人讓韓二隨便做口飯食好果腹,韓二便將無意中用熱湯泡了幾日的水煮小白菜調製成湯汁用以招待,誰知酸爽的湯水與菜葉均得到了這兩位貴客的嘉獎。後來,當大家得知這二位上門客竟然是劉邦與蕭何時,韓二的漿水麵便流傳了開來。

不過,與這個傳說大同小異的是西鄉縣關於漿水麵的傳說,故事相差無多,隻是主人公換成了張飛,並有西鄉至今還流傳著的一句歇後語為證:西鄉的漿水麵——連吃帶續。

傳說終歸是傳說,漿水究竟生於何時何地早已無從考證,諸多傳說也隻不過間接印證了人們對漿水的熱愛及對家鄉的赤子之情。但值得慶幸的是,流傳了幾千年後,漿水依然是西部地區的桌上佳肴,這個漢飲食文化的活化石仍低調地存在於大街小巷,養育著西部的一代又一代人。

漿水百態

地域不同,漿水的呈現也完全不同。我一直覺得天水的漿水最講究也最美味。天水漿水的最大特色是,投漿水的蔬菜首選田間地頭的野菜,最為代表的是苦蕖(敗醬草)漿水,尤其農曆三月三的苦蕖芽漿水酸菜為上品,次之才是蒲公英、苜蓿、薺菜等,隻有過冬時天水人才會選擇圓白菜、芹菜投漿水以過冬,平時,幾乎均以野菜投之。天水漿水麵的烹製過程也比較複雜,蔥花、紅幹辣椒絲、蒜一起用胡麻油嗆鍋,再倒入漿水煮開,隻調入鹽,加水調入漿水至合適的酸度;韭菜、韭苔、辣椒、菠菜、芹菜等蔬菜任選其一或混合,用胡麻油嗆鍋炒熟,也隻調入鹽;手擀麵煮熟,每次隻煮一碗,湯多麵少為最佳。麵煮熟後,澆上烹製好的漿水,調入炒好的蔬菜及油潑辣子,個中滋味,也隻有吃過的人才知道。

天水人對於漿水的做法較多,比如漿水麵片、漿水魚魚、漿水雜麵等,不勝枚舉,漿水中的酸菜也有多種用途,如酸菜炒地皮菜、涼拌酸菜、酸菜窩頭等等。

蘭州與天水雖為同一個省,漿水的做法卻區別較大。蘭州人投漿水更鍾情於圓白菜(當地稱為蓮花白),幾乎一年四季皆以此菜投之。漿水在蘭州的最大用途卻是喝,尤其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從缸中舀一勺生漿水一飲而盡,解暑降溫。很多高檔飯店,尤其是火鍋店,都會贈送加過白砂糖的漿水作為飲品,勝過冰鎮飲料。蘭州有一道著名的菜叫漿水蘿卜,便是用漿水浸泡水蘿卜,是一道非常好吃的地方特色涼菜,如今已傳遍整個甘肅。

蘭州人也吃漿水麵,不同的是,他們用油熗過蔥花後直接澆入生漿水中,再把漿水直接澆在煮熟的麵條上,再撒上香菜。蘭州人吃漿水麵,配菜非常講究,最宜人的配菜是鹹韭菜、虎皮辣椒和鹵肉,其次還有配鹵豬手或者是醬排骨的。這種吃法很科學,因為漿水在製作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菌,有清腸助消化的作用,所以隻吃清淡的漿水麵很容易餓,適當搭配一點肉食,吃著不肥不膩,清涼爽口,引人食欲大增。

而陝西省的漿水大多是以芹菜做成的,雪裏紅、蘿卜纓、小白菜、油菜也比較多見。漢中的漿水麵也比較講究,吃漿水麵時,把漿水菜擰幹,切碎,鍋內先炒蒜片、蔥片、薑米和幹辣椒段,用豬油炒,出香味時下漿水菜,加少許鹽,少許漿水,加油炸豆腐條,加開水。漿水先煸炒出水為最佳。豆腐條炸至淡黃色為最佳。漢中人大多喜歡吃辣,要加辣椒油,有時還淋以花椒油,或者在漿水中泡上幾枝青花椒葉。

歸根結底,漿水作為一種食材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做法及特色,涼州有涼州的做法,安康有安康的特色。同樣為漿水,往往隔一個村子,做法與口味就會有很多種變化。即使去別人家要漿水引子的時候,大家都會先討論下誰家的漿水投得最好。細微的差距也隻有長期食用漿水的人才能分辨。

但在過去,漿水並不能上宴席。因為對於生活在西部的人來說,寒冷的冬季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生長的蔬菜,於是漿水就成了普通人家過冬的主要食材(類似於東北的酸菜),這樣的飯菜是不能拿來招待客人的,尤其是在年節,漿水幾乎都會被打入冷宮。但如今,漿水的養生價值,尤其是在對三高人群的輔助食療方麵的價值被不斷挖掘出來之後,漿水也逐漸走入了高檔餐廳及重要宴會,人們往往在年節吃多了油膩都會想要喝一碗酸爽的漿水湯解膩去油,而對於一些經常出席酒宴的人,漿水的解酒功效也逐漸被重視了起來。

漿水,如今已在大雅之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