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這十年以來最有野心的一部片子,遺憾的是該片 “衝奧”未成不說,在票房上也是慘遭滑鐵盧。但不能否認張藝謀試圖對這段民族苦難進行強烈表達的創作衝動,是一種電影人自覺攀登精神高峰的文化擔當。《金陵十三釵》中一個細節令筆者印象深刻。
影片在國軍將士出場時,人物對白提及他們的身份———教導大隊。為什麼這群士兵是教導大隊,而不是以“我們團”類似籠統的提法?“教導大隊”這個稱謂是有其曆史根據。在崔永元總監製的大型口述曆史記錄片《我的抗戰》——《保衛南京》這集中,正是有一位當年“教導大隊”的老兵,講述了他們保衛南京的故事,其慘烈與悲壯,與《金陵十三釵》中戴教官他們的遭遇,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文之所以費筆墨指出這一點,並不是要去考證張藝謀創作的嚴謹,其原著中的國軍軍官本並不起眼,由於政治的原因,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人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長期被有意無意的淡化掉。而《金陵十三釵》再現了這些將士的熱血與英勇。
但影片敘事形態在上過度化的商業包裝,比如影片誇張的戰鬥場麵,玉墨與假神父米勒的調情等,這些噱頭都極大的消解了影片主題的嚴肅性,成為影片的硬傷。
商業與藝術的妥協
當然批評這一點,並不是認為電影不能有商業上考量,當下簡單的爭論“藝術至上”還是“商業至上”的問題已顯得過於幼稚,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提出的那樣,市場經濟商品化邏輯將人類的一切精神財富都轉化為“娛樂消費”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錢,就拍不成電影;如果賺不到錢,很可能以後就沒有人願意出資讓你拍電影。這樣語境下,商業和藝術自然成了一對分不開的孿生兄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電影也是如此。電影創作往往是導演自我表達與觀眾欣賞之間的一種妥協和平衡。
張藝謀這十年的創作曆程可以視作是中國大片這些年一個縮影。從當初《十麵埋伏》、《夜宴》、《無極》形式大於內容、衝著錢去大片,再到現在《白鹿原》、《一九四二》有著精神內涵的巨作。盡管兩部片子都是賠本賺吆喝,但相信在中國電影人的不斷努力下,類似於《讓子彈飛》這樣商業表現不俗又有藝術情懷的影片將會越來越多。
注釋
①饒曙光《中國主流商業大片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責任》,《中國電影報》,2007年3月8日。
②張會軍《與張藝謀對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296頁。
作者簡介
彭浩(1989)男( 漢族),重慶市江津人,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史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