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顧當代中國商業大片的發展(1 / 2)

回顧當代中國商業大片的發展

影視評論

作者:彭浩

[摘要] 自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始,開啟了一個商業大片的時代,從當初《十麵埋伏》、《夜宴》、《無極》形式大於內容、衝著錢去大片,再到現在《白鹿原》、《一九四二》有著精神內涵的巨作。盡管兩部片子都是賠本賺吆喝,但相信在中國電影人的不斷努力下,類似於《讓子彈飛》這樣商業表現不俗又有藝術情懷的影片將會越來越多。

[關鍵詞] 張藝謀 商業大片 思想性 藝術

“‘大片’一詞並非傳統詞彙,其概念源於1994年11月12日首部進口分賬影片《亡命天涯》。自1995年起,中國開始采用利潤分成的方式每年引進10部優秀外國影片,這也就是人們後來俗稱的所謂‘大片’” [1]。伴隨著電影市場不斷對外開放,全球消費文化的衝擊,以商業盈利為核心的大眾消費文化在中國開始走向大銀幕前。

這仿佛給了張藝謀一個蛻變的理由。“因為,進入下一世紀,消費文化占主流這誰都知道,你不要再曲高和寡了。再弄封建時代的那些東西也不行,必須結合消費文化的特點,結合觀賞性和娛樂性的特點。然後,再有的放矢地融入你要表達的思想含義,思想層麵,或者,提高人的情感品味。你把這些柔和在一起,通過消費文化的渠道和操作方式,來反複地給觀眾提高,這樣好的影片,它就能改變、改善、提高和洗滌我們這個民族那種精神品味的東西”。[2]

商業極致化下的文化缺失

如果說張藝謀以《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活著》開啟了一個用民俗奇觀敘事的時代,那麼《英雄》、《十麵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揭起了“大明星、大場麵、大製作”的商業大片狂潮。

這些影片整體製作精良,畫麵豐盈飽滿,風格都十分張揚,極盡視覺盛宴之能事。《英雄》中兩位女子在胡楊林過招時飄逸的身姿勢;《十麵埋伏 》融合中國功夫的長袖舞;《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金燦燦的菊花都是美輪美奐。我們常常感歎好萊塢大片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霸權,終於,中國的商業大片在國內市場上與好萊塢大片搶奪觀眾,對於民族電影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張藝謀樹立了一個榜樣。

然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既包含了民族文化產業的安全,也包含了民族價值觀的安全。國產電影不能僅停留商業層麵上,它還要承擔更重的任務:用電影講述我們的曆史,傳播我們的文化,訴說我們的故事。否則,我們在大銀幕上就喪失話語權,侵染在美國文化裏。這些影片票房成績都不俗,但隻能證明張藝謀對大眾消費文化的敏銳把握,並沒有達他自己所謂的“思想層麵”。作為大師,在這些商業大片中,張藝謀沒能承擔起推動時代文化進步的功能。因此,三部大片,一方麵讓張藝謀成為當時中國導演票房榜第一人,另一方麵也讓他走到了藝術的對立麵,而如同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大串燒《三槍拍案驚奇》,更是令張藝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

藝術追求上的理性回歸

文藝片《山楂樹之戀》,可以視作張藝謀對現實生活題材創作的一次回歸。影片不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開始做減法,褪了華麗色彩,專注一個純情的愛情故事。盡管有點用力過猛,但相比起《英雄》以來幾部影片的浮華於虛無,對二奶當道、小三為王的現實社會以及充斥著“長腿”和“大胸”的銀幕,至少《山楂樹之戀》還有些精神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