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陝南民歌生態文化特征與創新發展研究(1 / 3)

陝南民歌生態文化特征與創新發展研究

音舞百家

作者:蘇軍 劉凱

[摘要] 陝南民歌曆史悠久,體裁廣泛,音樂流暢,旋律柔美;語音朗朗上口,情感表達酣暢淋漓;其地方色彩濃鬱,歌詞寓意深刻,啟發教育性強;題材內容豐富,藝術風格豐富多彩。傳承和創新發展陝南民歌有利於文學與藝術的繁榮,對於繼承人類文化遺產,豐富音樂文化內涵,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拓展陝南旅遊文化環境意義深遠。

[關鍵詞] 陝南民歌 生態文化特征 創新發展 研究

陝南是陝西南部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的總稱。陝南三市北倚秦嶺,南靠巴山,漢水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陝南民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發端起源於民間,體現民眾心聲而即興創作的口頭文學形式的歌謠;它有別於北方民歌的悲壯淳樸,字句音韻間無不體現出陝南獨特的靡麗細膩、婉約飽滿、妙趣橫生的地域特色。陝南民歌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獨特的文化載體,是來自民間文學大花園裏的一朵絢麗的奇葩,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上文物寶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傳唱和記載。隨著曆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戰亂和人口的遷徙等,流傳在轄區內的傳統民歌,其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發展和演變,它融巴蜀文化、隴南文化、荊楚文化、秦漢文化等多元性民族因素於一體,因而受到了曆代文人和專家學者的關注,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一、多元的人文背景和多彩的藝術特征

陝南民歌有著悠久的曆史,但作為藝術種類被保護和挖掘也是近幾年的事,自從央視“阿寶唱法”和全國青歌賽加入了原生態演唱之後,才逐漸自成體係。經過漢中鎮巴的劉光朗、安康紫陽的張強宣和何氏三兄弟等陝南民歌掌旗人的傳承及陝南著名作曲家胡遠清老師等人多年不斷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已初具雛形。如今漢中以鎮巴為代表,安康以紫陽為代表的陝南民歌流派已逐步成形,並得到了各級音樂專家們的認同。

由於鎮巴和紫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特征,因而造就了陝南民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但在長期的民間流傳中,主要是靠農民歌手們口傳心授的模式進行傳承,歌手們大都憑借自己的主觀意向進行演唱,故他們演唱的隨意性大,在同一首歌曲上曲調多變、調式也有變化。也正是這一原因給廣大聽眾造成了“陝南民歌曲調單一,唱腔簡單,總是用一種‘哭喪’調進行演唱”的片麵認識。然而,從民間音樂人搜錄整理的六大類三百多首陝南原生態民歌來看,它們體裁豐富、曲調優美、調式涉及麵廣,就連人們認為最難聽的孝歌的“哭喪調”其體裁及調式變化也是非常大的,它的旋律優美、婉轉動聽,給人以如泣如訴的聽覺感受。陝南民歌在其千百年的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特性。

1.演唱的區域性特征

陝南民歌按體裁大致可以分為勞動號子、山歌、花鼓戲、水戲、地方民俗音樂和地方宗教音樂六大類,每一類歌曲都有各自的演唱方法,大調曲目都用高腔來演唱,小調民歌多用平調演唱,通山歌卻又兩者兼容。有些農民歌手在演唱時高腔平腔相互交替運用,常把小調曲目用高腔來演唱,如《放羊調》:“正那月的放羊正月正,堂前辭別二雙親,羊兒吆起前麵走,奴家腳小隨後跟……”這是一首典型的小調曲目,曲調淒涼委婉動聽,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而歌手將它用高腔演唱出來,就又為此曲增添了幾分淒涼幽怨的色彩。在陝南民歌中,通常有一首曲子三個版本的唱法這種情況,如小調歌曲《十二月花》:“正月裏什麼花轅門高掛,什麼人來手挽手同下山來……”就屬於這種,他們演唱這首歌時三個地方的歌詞都不盡一樣,旋律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所反映的內容卻是一致的,本段描寫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經典愛情故事。

2.語言的即興性特征

由於歌曲的演唱者大多是農民,他們都是以“撿口歌子”的形式進行傳承,因此他們演唱的歌詞語言樸實、直白、朗朗上口。如“連八句(連八梢)”中:“郎在四川學木匠,姐在房中燒寶香。一望二望二十四望,觀音老母送子娘娘,南京土地北京城隍,你保佑我郎早還鄉,免得我一心掛兩腸。”它用大眾化的語言來描述對情郎的思念之情。再如流傳在鎮巴東區的一首“花鼓子”《新媳婦歌》:“姐兒那個今年一十八,她腳蹬門檻在繡花,那山來了一冤家,他也認不得我,我也認不得他……”敘事性強、語言樸實而直白。陝南民歌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這些農民歌手大多是憑借自己的聽覺感受和記憶,基本不用書麵記錄方式,故而使陝南民歌時至今日也沒有完美的記譜方法,這樣就造成了音樂旋律的不確定性和易變性。正由於旋律的易變性,所以歌手們大都能即興創編歌詞,見什麼唱什麼,語言豐富詼諧且無重複,因此深得觀眾喜愛。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