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陝南民歌生態文化特征與創新發展研究(2 / 3)

3.歌詞的教育性、趣味性特征

陝南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演唱中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和事跡,他們借用這種古典故事來教化後人要孝敬老人、積德行善等,教育意義深遠。如《十繡洛陽橋》采用民間“耍彩船”的來曆與傳說來教育後人要多做善事,慈悲為懷的良好思想品質。

陝南民歌與其它各地民歌一樣,“情歌”占有絕大部分的比例,在陝南民歌中,情歌的趣味性又是最強的一種,唱詞詼諧、幽默而調侃,如“通山歌”:“郎在對門唱山歌,姐在屋裏織綾羅,你個挨刀死的發瘟死的摔崖死的砍腦殼死的,你唱得奴家腳趴手軟手軟腳趴,織不了綾羅丟不了梭,綾羅不織了聽山歌”。再如勞動號子中的“拉風箱號子”:“人家的丈夫像書生,我的丈夫像猴精,猴精猴精古怪妖精,戴個帽兒沒得頂頂,穿個鞋子嘛沒得後跟,叫他到這頭他在那頭哼……”。這類民歌的趣味性和調侃性都特強,能很好的調節現場氛圍,使人過耳難忘,記憶憂新。

二、豐富的體裁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

1.體裁與內容的多樣性

在陝南民歌中有一首《哭嫁歌》很有代表性,歌詞唱道:“紅日落西方喲,耳聽外麵鬧嚷嚷,一吆囉兒嗨吆哎,小女子哎哭嫁妝,哭聲奴的公哎,奴的公呀公呀哎,胡子白得如棕哎,你養孫子一場空,哭聲奴的婆哎,奴的婆呀婆呀哎……姐姐如今要出嫁,堂上爹娘你孝敬,哭聲奴的弟哎,你比姐呀小兩歲,好弟念書莫貧玩,為爹為娘爭口氣”。

《哭嫁歌》的唱腔不是很複雜,曲調也比較簡章,旋律易記,但是曲調和歌詞悲涼沉重,讓人難過。據有關資料記載,“哭嫁”本是土家族的一種婚嫁習俗,可是在陝南的許多地方,姑娘出嫁時也沿用這種儀式和傳統,基本形成了當地的一種風俗。

商洛的鎮安、柞水兩縣的地方音樂也極為豐富多彩,如勞動時唱的《山歌》,趕船時唱的《船歌》,談戀愛時唱的《姐兒歌》,老人去世後唱的《孝歌》等等。這些地方音樂均屬五句結構式,多為2/4+3/4拍,且多為五聲微調式。《山歌》的特點是豪放、高昂,都有一種回音的感覺。再如《船歌》多用於重大假日在趕船時所演唱,句式結構完整,語言多為頌揚古今名人,日常生活細節,以及有關勞動情景和場麵。如山歌式小調《十二把扇子》。此類音樂在當地影響了很多人,人們在勞作之餘,在田間地頭,茶餘飯後哼上幾句,既能解除疲勞,又有了一些精神上的慰籍。而《孝歌》卻是流傳最廣、唱得最多,十分受人喜愛的地方音樂,曲子幅度不大,如泣如訴,讓人聽後十分感動,自然傷心落淚。

2.藝術風格與形式的多樣性

陝南民歌中,有相當數量的作品是反映男女的愛情和婚姻的,如以情歌對唱形式的有《對歌》:女:“山高路長難通天,井裏水深不行船,金井河畔岸兒高,哥沒開口妹難戀。”男:“妹兒行路哥走坡,心想問妹人太多,妹若有意來相好,唱支歌兒來還哥”。女:“唱歌之人識歌者,撐船之人識水深,采花之人識花路,妹今已識哥哥心。”還有反映婚姻悲劇的民歌《不怨爹媽怨媒婆》:“小奴今年一十八,兩個紅媒到我家,紅漆椅子綠椅褡,兩個媒婆來坐下,先裝一袋藍花煙,後倒一杯桂花茶……不怨爹媽怨媒婆,騙吃騙喝害奴家”。還有一首小調民歌,曲中通過對婆家人的詛咒,體現了對封建婚姻的強烈反抗和對真正愛情的向往:“郎在對門薅黃秧,姐在房裏辦嫁妝,你辦嫁妝我添箱,下河的鞋兒買兩雙,我辦我的嫁妝你添你的什麼箱,我在婆家不久長,前腳到屋公公死,後腳到屋公婆亡,大伯子哥哥摔崖死,嫂嫂坐月產後亡,兄弟放牛牛打死,弟媳婦跳水遊長江,隻有丈夫命最長,神皇廟內燒高香,惟願丈夫早些亡,重新回去配小郎,一莫嫌是個過婚嫂,二莫嫌是個賤婆娘,好比後院酸李子,未曾結果你先嚐”。歌詞的詛咒可謂毛骨悚然,語言的運用堪稱尖刻老辣,令人叫絕。

還有描寫小女子偷偷在閨房幽會時與老娘的對話,風趣幽默,其歌詞是:“一更裏來一柱香,情哥來到大門上,娘問女兒啥在響,哎呀奴的媽哎呀奴的娘,風吹門栓響叮當。二更裏來二柱香,情哥走到了姐門上,娘問女兒啥在響,哎呀奴的媽哎呀奴的娘,那是貓兒跳到了案板上。三更裏來三柱香,情哥進了姐閨房,娘問女兒啥在響,哎呀奴的媽哎呀奴的娘,該死的老鼠咬皮箱。四更裏來四柱香,情哥到了姐床上,娘問女兒啥在響,哎呀奴的媽哎呀奴的娘,那是哈耙子狗兒添米湯,五更裏來五柱香,情哥出了姐閨房,娘問女兒啥在響,哎呀奴的媽哎呀奴的娘,隔壁子王大娘起來磨豆槳”。可謂詼諧搞笑,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