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為繁華失本真(1 / 1)

莫為繁華失本真

卷首語

作者:本刊編輯部

日複一日奔忙在偌大的城市裏,我們除了忙之外,還應該關切身心的自洽與自適。

驟雨初歇,道路積水。

公交車站,老少群眾,原本秩序井然。不料,電視劇中常見的“狗血”劇情,不期然在生活中上演:一所謂豪車殺出,缺德冒煙兒,呼嘯而過,頓時泥水飛濺,路人狼狽不堪,道路以目者有之,破口大罵者有之,拍照發微信聲討者有之總之,這廝急吼吼的行徑激起了公憤。

若非親見,很難如此直觀地理解何謂“路怒”。

這些年,特別是最近一兩年,中國顯然已進化成“車輪上的國度”。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汽車保有量已近1.4億,是2003年汽車數量的5.7倍,相當於年均增加1100多萬輛。而北京市的汽車保有量則高達537萬輛,居國內第一。如此一來,又是限號限行,又是限購搖號,然收效甚微,首都變“首堵”,欲速而不達,遂有了“路怒”一說。

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城市病”。

在城市化進程中,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會不同程度地麵對“城市病”。城市的迅速發展,一旦超出了社會資源的承受力,諸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因素,則不但加劇城市的負擔,製約城市化發展,還會引發市民的身心疾病。更嚴重的是,一旦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之間各種關係長期失諧,勢必導致城市生活質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拉美國家的“城市病”就是一個明證。

那麼,確定城市規模的標準是什麼呢?

聯合國將2萬人作為定義城市的人口下限,10萬人作為劃定大城市的下限,100萬人作為劃定特大城市的下限。我國的分類標準是: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城市,100萬~300萬的為大城市,300萬~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為巨大型城市。按照這個標準來計算,目前我國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已經有6個,而超過700萬的則已經有十幾個,很顯然,當下及未來如何防範和妥為解決“城市病”,已不再是理論上的事情,拖不得,等不起。

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既然逃離北上廣不現實,那麼,日複一日奔忙在偌大的城市裏,我們除了忙之外,還應該關切身心的自洽與自適。

坊間有一個段子——

人的一生好像乘坐北京地鐵一號線:途經國貿,羨慕繁華;途經天安門,幻想權力;途經金融街,夢想發財;經過公主墳,遙想華麗家族;經過玉泉路,依然雄心勃勃這時,有個聲音飄然入耳:乘客您好,八寶山快到了!頓時醒悟:人生苦短,何不淡然。

星雲大師談圓滿,主張人生要慢活。他說,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由於緊張壓力造成許多“文明病”。“大家不妨把生活的步調放慢一些,吃飯不要狼吞虎咽,開車不要超速,講話也不要喋喋不休。思維反應無需太快,何妨遲鈍、笨拙一點?”舉的例子是老虎,其雖然凶猛,力氣卻隻夠三撲;烏龜慢爬,卻可以生存幾百年。天空的雲朵快速聚攏,消散也快;潺潺小溪卻可以細水常流,終年不幹涸。

電視上近來常播一組公益宣傳片,修補古籍、製作弓箭、泥人張如此精美絕倫的傳統手工藝,麵臨的卻是越來越嚴峻的後繼乏人局麵,不能不說,現代工業流水線生產留給我們的,不隻是商品的極大豐富,還有別的一些若有所失的況味。忽然想起偶然讀到的前人一首詩:“花落花開春複春,城南小築寄閑身。硯前寫畫心猶壯,莫為繁華失本真。”

現時現下,我們所缺乏的,恰恰是那一份“閑”,那一份“本真”,而這,切切實實關乎我們今天的生活與做人態度。

還是引用星雲大師偈語吧:

慢工可以養藝,做一件要好一件;

慢步可以養生,走一步要穩一步;

慢言可以商量,說一句要算一句;

慢活可以養壽,過一天要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