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的忐忑

專題

作者:尹小隱

大概三十年前,學者尼爾·波茲曼呼喊道:“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在互聯網成為很多人的信仰的今天,這句警言尤其顯得振聾發聵。

當互聯網這艘大船駛入人類曆史的港灣後,我們就被分為已經上船的、正往船上爬的,以及“岸上的”。似乎這船是一艘救命的方舟。似乎上不去船,就會萬劫不複,淪為時代的棄兒。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很少有人注意到,這趟旅程開始得如此迫不及待,以至於船員們一邊航行,一邊造救生圈和擰緊螺絲。大船很驕傲,但也很忐忑。

上了這艘船的中國人數量已達到6.68億。如果這些網民組成一個國家,它的人口將僅次於中國和印度。事實上,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文網絡世界的複雜程度,已經不亞於一個現實中的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不能不更加重視在這個世界裏所發生的一切,特別是那些應該引起警惕的現象。

如果一切都隻發生在網上,並不與現實生活發生聯係,事情當然也會簡單一點。可是,當我們越來越習慣於將自己的衣食住行交給網絡來安排,當我們維係人際關係的工具幾乎僅剩下互聯網,我們就再也不能對生活網絡化後的種種病症、衝突和風險裝聾作啞。

在論壇和貼吧這樣的地方,還有管理員在負責消滅不良信息,屏蔽甚至注銷惡意用戶。但在更自主化的web2.0世界,情況變得更為複雜,很容易就超出控製。無政府主義者自然對互聯網的這種“自由”特性歡呼雀躍,他們甚至反對任何一種形式的網絡管製。中國政府因為對本國互聯網的管製飽受批評也早已不是什麼新聞。

總的來看,互聯網的發展過程,正是它越來越深地介入個人生活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個人生活越來越互聯網化的過程。智能手機這樣的隨身設備的出現,史無前例地將我們的生活與互聯網捆綁在一起。科技的種種進展表明,這才是個開始。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發展出各種禮儀和規矩,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目的僅在於保護人們和平相處,不至於同歸於盡。但在網絡上,卻是另一番景象。我們不妨想想,除了法律規定以外,網絡社會還有哪些行為守則?有什麼有約束力的習俗嗎?對,我們有防癡迷係統,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網絡文明公約,但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這些恐怕也“然並卵”。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更給這種趨勢火上澆油。人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哪些話最好不要說,哪些事最好不要做,全無章法可循。就拿移動社交的集大成者微信來說,你什麼時候見過《健康使用微信手冊》這樣的東西?

這似乎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世界還太年輕,遠沒有成熟到發展出一套較為恒定的準則。當然,就算是在現實世界中,也沒有哪條道德律令不是時時受到逾越的威脅以及與時俱進的壓力。這中間的張力,恰是千百年來人類麵對的困境和發展動力之一。如今,這困境又被放大到互聯網中。

最終,一切偉大會不會被證明隻是一場夢幻泡影,甚或災難,並不取決於泰坦尼克這艘船有多堅固,而還是取決於船長和船員們自負到什麼程度。對互聯網的盲目樂觀,可能導致巨大危機。

還是不要忘了波茲曼的嘮叨吧:對於新技術的迅疾發展我們可能無能為力,但如果我們對技術的曆史與社會心理學有更清醒的理解,就有可能控製我們自己對技術的使用,而不至於完全被技術擺布。

責任編輯:尹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