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1 問:朋友圈都“圈”了誰?(1 / 1)

第 1 問:朋友圈都“圈”了誰?

專題

作者:董鐵瑩

你不認為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上最偉大的發明就是微信朋友圈?

別逗了,刷朋友圈,當然就像呼吸般自然而緊要了。很多人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它,到了晚上不刷一下就不能安然入睡。但,你真的樂在其中嗎?還是身心俱疲?在那個叫做朋友圈的世界裏,到底還有沒有朋友?

“圈子”這個詞本身是多麼精妙,它帶著驕傲的氣息,又代表著封閉的小世界,非“親”勿擾。然而,在越來越鬧騰的虛擬社交場上,朋友圈逐漸失去了最初的模樣,並改變著我們對朋友的定義。

動則幾百上千的好友數量中,有幾個是閨蜜哥們兒?幾個是一年還能聚一兩次的老同學好朋友?多少是見過幾次麵的客戶?多少隻是點頭之交?又有多少是從來沒有見過麵的陌生人

在這個龐大的網絡社交圈中,我們通過頻繁發狀態、互相點讚獲得存在感和生活價值,喂養和滿足內心的驕傲。

事實上我們已經不再關注朋友的質量,隻重數量。如同在統治自己的王國,看多少人今天又臣服於你,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或許這就是朋友圈繁榮至此的個中魅力。你獲得了一種虛擬的權力。

但每個人都是國王的後果如何?請看一看我們朋友圈的內容,曬炫族、自拍帝、仁波切、成功學大師、雞湯專賣店真是廟會一般,江湖一般。

看完一圈朋友圈,我們再也找不回現實社交中的溫情和感動,不是靠得更近,可能走得更遠。你難以挽回而又無可奈何。華燈初上間,心中沒有溫暖蕩漾,這是落寞,也是網絡社交的悲哀。

熟悉而又陌生,靠近而又戒備。每個人都在如履薄冰地經營著微信朋友圈,都在承受著不被時代拋棄的艱辛。所以我們不禁要問,真正的朋友是否要靠點讚維持?真正的存在感是否靠刷屏顯現?真正的精彩是否要靠炫耀宣告?

有個幽默故事是,別人上廁所忘帶手紙了,一個電話十分鍾就有人把手紙送來;而你忘帶手紙了,選擇在微信朋友圈發條狀態求救,十分鍾得到的是50多個“讚”。

你的真朋友在哪呢?

英國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人的一生中平均隻會有64個朋友,其中17個來自工作地點,28個分別來自學校和社交場合,13個來自社交網絡,還有6個通過親友介紹。也就是說,我們近80%的朋友仍然來自於熱氣騰騰的真實社交場。為了得到並維係這些好友,我們需要支付大量的社交成本才能完成目標,而不是輕鬆的動動手指點個讚就能做到的。

朋友圈的另一個問題是信息安全。你發布的一條狀態可能自己覺得沒問題,但對別人而言或是垃圾信息,或是在炫富,或是在自暴其短,很可能會誤導他人對自己的認知,或者讓自己的隱私輕易地暴露於他人的眼皮底下,一旦被不法分子和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所以很多人對傳播和分享朋友圈如履薄冰,或者是選擇性的屏蔽朋友圈動態,或是拉黑一些人。拉黑屏蔽,我們在真實社交中絕不會對朋友做的事,在網絡社交中卻能輕而易舉的實現。

尼采說人類所患的一種叫做“虛無主義”的病至少要持續200年,焦慮心態在互聯網時代日益凸顯。我們一邊享受著方寸之間掌握人際關係的便捷,一邊承受著這個並非真正“朋友圈”的種種弊端。無奈和歎息,可能又會淹沒在人聲鼎沸的虛擬社交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