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產業化的潛在陷阱(1 / 3)

從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產業化的潛在陷阱

理論園地

作者:吳學飛 李玉俊

藝術產業化,也就是把藝術創作當做盈利性的經濟活動,進行藝術品有組織、有規模地加工、生產和銷售,這是我國生產實踐領域正在探索的一種發展方式,也是當前理論界熱議的話題,各方人士圍繞藝術能否產業化、如何產業化、誰來產業化等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其實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等著作中提出的“藝術生產”理論,已經創設了分析藝術活動的經濟哲學視角,今天藝術產業化的各種現實都可在藝術生產理論的各種範疇裏找到映像,概念間的張力正是實踐中各種主體、各種製度、各種政策間角力的體現。雖然馬克思談論問題的年代和環境早已不同,我們還是可以從那些思路一貫而側重不同的論斷裏汲取處理藝術產業化過程中各種矛盾的智慧,特別是規避那些馬克思早已提示的潛在陷阱。

一、資本陷阱

藝術產業化直接表現為藝術品商品化。作為生產商品的活動,藝術創作也成為商品經濟的環節和部分。在商品經濟時代,資本竭盡所能滲入人類一切活動,馬克思不無擔心地說,“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此處第一個“藝術生產”泛指藝術實踐的各種曆史形態,第二個“藝術生產”專指資本主義形態下的藝術商品生產。馬克思把勞動分為兩種: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同資本交換的勞動是“生產勞動”,“隻有通過這種交換,勞動的生產條件和一般價值即貨幣或商品,才轉化為資本 ( 而勞動則轉化為科學意義上的雇傭勞動) 。”“非生產勞動”是“不同資本交換,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資或利潤交換的勞動。”雖然馬克思曾肯定生產勞動的積極作用,但他更強調,由於資本滲入而出現的異化局麵——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隻是為資本而生產,而不是相反——必將對人和社會造成巨大傷害,筆者將此稱為資本陷阱。

近年來,“國寶幫”“漢代玉凳”“金縷玉衣”等挑戰藝術品收藏者心理底線的收藏品造假事件層出不窮,新近又爆出的“青花熱水瓶”更是衝擊常識,貽笑大方。如果說古時人們製作仿品是出於藝術追求,那麼剛才提到的這些仿製品則純粹是為了牟利。據一些媒體統計,現在藝術造假已涉及到藝術品收藏的各個門類,一些在曆史上出產相關資源,現在仍依托傳統技藝發展當代藝術品產業的地區,甚至有人專門從事造假職業,如河北峰峰仿磁州窯、天津鼓樓仿書畫,形成產業。這都是藝術產業陷入資本陷阱的反麵教材。

資本陷阱的本質是資本追逐剩餘價值最大化的特性,在藝術生產領域,它把藝術創作者變為獲取利潤的奴隸,藝術創作不再以藝術本身為目的,而以利潤為目的,所以,“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但是資本陷阱並非不可避免,藝術產業化要防止陷入其中,需要高度重視藝術與資本間的張力,不讓資本成為唯一主宰,從而避免誤入歧途。

二、消費陷阱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宗教、家庭、國家、法律、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形態,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因此,藝術創作也包含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若幹環節,生產和消費相互依存,甚至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形態,藝術的創造和消費往往同時進行,生產者是在消費,消費者也在創造。問題在於,當藝術家和消費者,藝術品和市場是不同主體時,如果過於突出消費者和市場的地位,也將損害藝術的發展,這可稱為消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