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產業化的潛在陷阱(3 / 3)

馬克思實際上是把“美”和美的實踐活動——藝術作為人精神力量的展現,既是人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超越自我的方式。藝術帶來的美感不僅是人自由自覺的展現,而且是人突破不自由過程的展現,久遠的作品給我們的藝術享受源於創作者完成了他(他們)難以完成的工作,源於衝破對人各種限製引起的悲壯感或成就感,古典的形式之所以給我們震撼,很多情況下首先取決於人們為創作它需要突破條件限製的程度,限製它產生的困難越多,人類在突破困難中展現的張力越大,人們對它的藝術價值往往愈加推崇;而一旦人們很容易就能掌握其規律,很少需要衝破自然對人的限製時,藝術品的價值也會減少。

四、時代陷阱

藝術產業不是從來就有,也不會永遠存在,它是一個社會曆史範疇,理解其存在離不開具體時代環境,也因如此,我們應該允許藝術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選擇不同的前進道路,如果以為藝術隻能按照某種特定模式演進,無論是不分情況的強迫產業化,還是不分情況的不準產業化,都將落入時代陷阱而不能自拔。

趙麗蓉曾出演的小品《如此包裝》表現的就是一位評劇藝術家麵對藝術產業化單向模式時的尷尬、無奈和氣憤。不僅評劇,在麵對藝術產業化的現代媒體模式時,很多傳統的藝術形式都受到威脅。以河北保定為例,“保定老調”是河北省曆史悠久的地方曲種之一,元末明初已有雛形,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而如今這個劇種在與現代電影電視等媒體的競爭中顯然處於劣勢,日漸式微,需要受到關注和幫扶。這都提示我們:藝術產業化必須遵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原則,必須尊重每一種藝術的個性和發展規律。對於產業化速度慢、周期長的藝術形式不能急於進行市場淘汰的單向模式,而應首先給予一定時期的特殊扶植。

藝術產業化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在空間上使得人類的文明成果在不同民族間實現繼承和融合,使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在時間上使人有充分的可能豐富個性、完善自我,從而“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隻有大力推動產業發展,更多的人才有可能在更廣泛和深刻的意義上占有更多的藝術品,人類的藝術產品越多,人們從中得到的享受、教育、啟發也越多,藝術產業化的終極目標就是在自我的揚棄中消滅自己。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把藝術產業化視作異類而敵視它,就可以有更大的勇氣推動藝術產業化改革的車輪,有更大的信心堅持藝術產業化的道路。

反觀世界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藝術產業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國民經濟結構中發揮的作用,已經通過實踐在更大範圍內獲得了認可。當前,我們最為緊迫的任務不是產業化程度太深,而是產業化尚且不夠,越是在這種熱切的情緒下,越要冷靜和反思,提防各種陷阱的出現,不然輕則要走彎路,重則落入萬丈深淵。

〔本文係河北省教育廳項目《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對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研究》(批準號SZ)和保定市社科規劃項目《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對保定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研究》(編號)的階段成果。作者吳學飛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作者李玉俊單位: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係〕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