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K47之父為何痛哭發誓永不見中國人(2 / 2)

訪華後,耳朵聾了

到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蘇聯對經過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中國產生濃厚興趣。當時,中蘇不僅進行蘇-27殲擊機的采購談判,還推動軍工技術人員的交流,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990年中國兵器工業有關部門邀請蘇聯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的技術專家來華交流,其中卡拉什尼科夫訪華是最重要的內容。但這一過程充滿曲折,卡拉什尼科夫曾回憶說:“伊熱夫斯克廠裏的領導找過我,說一切恩怨都過去了,畢竟‘中蘇人民是永久的弟兄’,連戈爾巴喬夫都和中國領導人握手,我們又何必耿耿於懷呢!就個人而言,最終使我改變主意的是妻子卡佳。卡佳動員我前妻所生的兒子維克多來勸我,並促成他陪同我訪問中國。最終我被打動了。”

1991年8月20日,卡拉什尼科夫在兒子維克多等人陪同下抵達北京,先是參觀了京郊的輕武器研究所,在某打靶場試射槍支,後來又參觀了槍械生產線。中國人的熱情和對當年蘇聯援助的念念不忘,改變了卡拉什尼科夫的印象,他後來說:“看不出(中國人)與我們有過30年敵視的經曆,東道主安排我到生產各類輕武器的工廠參觀,並邀請我們到靶場試射各種槍械,其中就包括AK-47的中國改進版(即81式步槍)。”

他還提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在操作中國槍械打靶時,中國同行一致勸他使用耳塞或耳罩,但卡拉什尼科夫卻很不情願,“因為持槍射擊時堵住耳朵,就好像抱著孩子時故意堵住耳朵而不理會嬰兒哭聲一樣……事實上,聽力對槍械設計師的重要性,不亞於聽力之於音樂家”。但中國接待人員的周到與關照是有必要的,就在卡拉什尼科夫結束訪華後不久,他的耳朵幾乎完全失聰,之後接受采訪隻能通過書麵方式進行。

在中國,卡拉什尼科夫被問到最多的話題是“蘇製武器能適應現代化戰爭嗎”,這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海灣戰爭中,使用蘇製武器的伊拉克軍隊被美國人輕鬆粉碎,全世界都對蘇聯武器產生“信心危機”。但卡拉什尼科夫堅定地強調,能讓武器發揮功效的是人,當人的因素喪失時,武器就是一堆廢鐵。

卡拉什尼科夫在參觀中國槍械生產線後,還提出中肯建議,那就是生產工藝較為落後,設備陳舊,尤其手工勞動量甚大,“在這種可以說‘惡劣’的條件下,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槍械使我十分驚奇”。此外,他對中國同行的勤奮與執著也非常欣賞,“我感到無論在中國還是蘇聯,隻有勞動才能決定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祝願蘇中兩國人民的友誼地久天長,祝願中國青年生活幸福,事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