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和平安全機製:中俄韓學者怎麼看
封麵話題
在中國丹東新區浪頭和朝鮮新義州龍川之間,一座橫跨鴨綠江的現代化新大橋已進入施工尾聲,靜靜等待正式竣工的日子。這座橋2011年5月開工,2013年合龍,僅用不到三年時間便飛架中朝界河,這從一個側麵說明,盡管中朝關係近年遭遇困難,中國仍從根本利益和曆史責任出發思考這一關係,就像即便在兩國關係最微妙時期仍倔強伸向鴨綠江另一側的橋。
新大橋令人聯想到東北亞局勢。東北亞地區充斥著曆史恩怨和現實矛盾,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也凝聚著人們對和平與安寧、發展與繁榮的共同強烈期求。這種期求在地區局勢的顛簸中倔強地伸向未來,等待著時機和條件的成熟。這種期求擁有一個各方都認同的基本點,就是在東北亞打造一個能夠化解曆史糾葛、包容各方利益的和平安全機製。有關夢想在半島休戰之後就已形成,並未因多年來不斷上演的各種危機而泯滅。
2015年5月10日,中國延邊大學和南開大學在吉林省延邊市聯合舉辦了以“東北亞和平安全機製的構建”為主題的“朝鮮半島研究2015高峰論壇”,來自中國、韓國、俄羅斯、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本刊在此擷取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希望對讀者朋友們了解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局勢走向有所幫助。他(她)們是: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蔡美花、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係主任趙立新、教授金強一、經濟管理學院研究員林今淑,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李文、副研究員王俊生,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朝鮮半島-蒙古學部主任亞曆山大·沃龍佐夫,韓國延世大學曆史學係教授白永瑞、成均館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
我們認為,中國要做東北亞和平安全機製的“鑄夢者”。為此,應當堅持六方會談機製,與東北亞各方加強溝通協調,對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未來,特別是各方經濟利益的整合、半島停戰機製向和平機製的轉換以及無核化的路徑做出合情合理的規劃。中國與朝鮮互為不可選擇的鄰居,兩國關係如能恢複正常,將對半島局勢轉圜和東北亞和平安全機製構建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編者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