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國版“再平衡”戰略?(1 / 1)

韓國版“再平衡”戰略?

個性表達

作者:王木克

樸槿惠就任韓國總統後,用Asian Paradox(亞洲悖論)來分析亞洲地區形勢,可謂一針見血。亞洲悖論,簡言之,就是本地區國家間在處理彼此關係時發生分化現象,經濟聯係和合作日益緊密,但政治互信難增甚至有下降趨勢。近期,圍繞南海問題、亞投行及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問題,各方激烈角力,似乎再一次印證了亞洲悖論的現實存在。

有趣的是,韓國提出了“悖論”的課題,卻也是“悖論”的典型受益者。近幾年,韓國外交風生水起,八麵玲瓏,韓美關係平穩有序、韓中關係熱度持續上升、韓俄合作順風順水。樸槿惠總統善循中庸之道,懂得順勢而為,在國際上的人緣顯然要遠遠好於日本安倍晉三首相。從深層次看,韓國對本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定位有清醒認識,正在靜悄悄地推進著韓國版的“亞太再平衡”戰略。

與美國“再平衡”政策企圖平衡地區力量、格局有所不同,韓國的“再平衡”戰略實質是尋找本國外交政策的平衡點,包括以下幾個層麵:

平衡處理大國關係。大國外交是韓國外交的首要。隨著本地區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韓國對大國關係的思路日漸清晰。首先,繼續保持韓國外交傳統,以“四強外交”為優先。“四強”是指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其次,外交重心排序由原來的“美日中俄”變成了“美中俄日”。第三,將美中同時置於“四強”核心地位,按照“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原則來進行功能區分,但也盡量做到不選邊站隊。例如,在美軍欲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係統問題上,嚴防死守不鬆口,不願得罪中國。第四,對俄日倚重也出現明顯不同,韓俄能源、交通合作方興未艾,日本則受韓日政治關係冷淡的影響而敬陪末座。

平衡參與地區合作。有人說,在亞洲有兩個國家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麵是“來者不拒,有請必到”。一個是新加坡,一個是韓國。韓國很早就進入了TPP談判進程,卻也不影響它及時加入亞投行。6月1日,中韓在首爾簽署自貿協定,為未來中日韓合作及亞太多邊貿易體係樹立起一個新的標杆。韓國在六方會談、東盟地區論壇、亞信合作等區域安全合作機製中,同樣保持了活躍的姿態。韓國充分意識到,這不僅有利於韓國經濟保持強勁、可持續發展,也將有利於其提升國際和地區地位,且不會給韓國造成太大政治和心理負擔。因此,積極參與各類地區合作成為韓國外交的“新常態”。

平衡參與美國的同盟體係。韓國安保戰略是以韓美軍事同盟為核心、以韓美日安保合作體係為策應的。值得注意的是,韓國近來對韓美軍事同盟和韓美日安保合作的視角和期待發生了微妙變化。一是韓美同盟防範對象可能出現變化。此前,韓國倚重韓美同盟,主要是針對朝鮮的“威脅”;現在則傾向於防範中國在本地區“一家坐大”、“威脅到韓國的安全”。二是韓國以前對韓美日合作一直三心二意,近期卻加大了對三方合作的重視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在以美國為中心的三方合作框架下,更有效地應對朝鮮可能出現的“突發事態”。前不久韓美日在六方會談問題上突然加速施壓、三國六方會談團長相繼同一時段訪華等,都是信號。

平衡推進對日關係。韓日關係是目前韓國對外政策的難題。樸槿惠總統近日再一次高調發聲,要求安倍首相在今夏發表的戰後70周年談話中反映1995年村山富市談話的內容,反省“殖民統治和侵略”。今年是朝鮮半島光複70周年,從韓國國內民意考慮,如果安倍不轉變態度,韓日首腦會晤將無從談起。另一方麵,今年也是韓日邦交50周年,打開韓日關係僵局也成為韓國必須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還有一個隱性原因是韓國擔心中日關係改善走到韓日關係前頭。近來韓國媒體和學界頻頻談論中日之間達成的“四點原則”、習近平主席和安倍首相的兩次見麵以及3000名日本民間友好人士訪華等,認為中日漸漸走近,韓國也需要對日顯示靈活、務實的一麵。在這股輿論影響下,韓國對日推出了“雙軌政策”,即政經分開。韓日防長時隔四年重開會晤,並確認將為改善關係而繼續對話。

綜上,韓國版“再平衡”戰略凸顯其對外政策的雙重特點:經濟上主動的開放性和安全上被動的對外依賴性。在這一雙重特點影響下,韓國外交有時會突現井噴式的集中發力,有時也會出現重心轉移過快、遊移不定的情況。在“薩德”導彈問題上,韓國國內支持部署的政治和輿論勢力正在膨脹,是否會影響韓國政府迄今堅持的“三不”立場,令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