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掌控東南亞的安全(1 / 1)

誰掌控東南亞的安全

個性表達

作者:李晨陽

2015年5月29~31日,第14屆香格裏拉對話會在新加坡舉行,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和防務部門領導人出席了本次論壇。“香會”的東道主雖然是新加坡,但卻是由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起的,全稱是“亞洲安全峰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開幕式上的致辭有些新意,但本次峰會更受關注的是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鬥法。那麼,東盟和域外大國在東南亞地區安全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呢?

其實二戰之後,東南亞國際關係的發展存在著兩條主線,一是由大國在二戰結束前後確定的國際格局或結構對東南亞各國以及東盟的製約,二是東南亞國家尋求自主和對國際格局的利用,甚至試圖超越大國製定和主導的國際格局的努力。在安全領域也是如此。

二戰結束後,西方列強雖然被迫允許東南亞各國獨立,但在軍事和安全問題上依然試圖繼續掌控,並且和部分國家簽署了軍事、安全合作協議。冷戰爆發後,美蘇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爭奪加劇,為了防止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傳播,美國在1954年9月組織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等八國外長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舉行會議,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並於1955年2月主導成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這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地區安全防務合作機構,但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於1977年6月起不複存在。除多邊外,美國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各種形式的雙邊安全合作。

與此同時,英國在同意馬來亞獨立的同時,也和馬簽署了《英馬防務協定》。1971年11月協定期滿後,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生效了當年4月簽署的《五國聯防協議》,以共同保障馬來西亞、新加坡免受外敵入侵。盡管這個組織不溫不火,但一直存在到了今天,並增加了反恐等內容。

在冷戰期間,蘇聯同樣卷入了對東南亞地區安全事務的幹涉之中。蘇聯在1969年6月提出建構亞洲集體安全體係,試圖取代美國成為亞洲的霸主。由於沒有得到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積極響應,蘇聯加大了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島進行軍事擴張的力度,並在越南的金蘭灣建立了龐大的海軍基地,直接威脅到了地區安全局勢。

盡管冷戰期間大國在此地區長袖善舞,但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也開始尋求在安全事務中的自主權。如1961年7月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成立了東南亞聯盟,這是東南亞國家區域主義合作的第一次嚐試,但因為內部矛盾而夭折;1963年5月成立的“馬菲印(尼)聯盟”同樣不成功。1967年東盟的成立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盡管東盟成立時宣稱其宗旨是共同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實際上在冷戰期間,東盟最大的成就集中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為了避免大國的幹涉,1971年11月東盟宣布把東南亞建設成“和平、自由和中立區”,並要求大國承認和尊重東盟的選擇。1976年,東盟成員國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逐漸對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域外國家開放。1987年,東盟做出了建立“東南亞無核區”的決定。在冷戰期間的區域合作實踐中,東盟創立了靈活機動的“東盟方式”。東盟在柬埔寨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冷戰結束後,東盟尋求對國際結構的超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東盟提出了“綜合安全觀”,實現了囊括東南亞十國的“大東盟”,新構建了東盟地區論壇、東盟防長及防長擴大會議等安全合作機製,牽頭舉辦亞歐首腦會議和東亞峰會、“10+3”等,繼續舉辦東盟與對話夥伴國會議,提出構建東亞經濟核心論壇(EAEC)和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995年12月完成了《東南亞無核區條約》的簽署。2003年,東盟決定在2020年建成“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2004年東盟頒布了《東盟安全共同體行動綱領》,並決定製訂《東盟憲章》。2007年,東盟決定提前到2015年建成三個共同體。但從過去十多年東盟在美國的全球反恐、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表現來看,在安全事務上東盟仍沒有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從東盟地區論壇、香格裏拉對話會等機製的話題設置和會議進程來看,中國、印度、日本等在東南亞安全事務中的分量也在提升。

因此,迄今為止東南亞安全區域主義仍沒有走出以“霸權”、“均勢”和“聯盟”等為特點的“弱安全機製”,目前雖在努力構建以“大國協調”和“集體安全”為主要方式、以“綜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強安全機製”,但距離完全超越國際格局、完全自我主宰的“東盟安全共同體”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